利用热物理学模型,捷克科学家披露了122颗小行星的表面细节

利用热物理学模型,捷克科学家披露了122颗小行星的表面细节

这篇论文包含了对于诸如小行星司琴星(Lutetia)等超过100颗小行星的深入分析。

众所周知,太阳系中所有的小行星体积都很小且离地球非常遥远,所以天文观测界之前对它们的大致印象仅限于移动的光点而已。而当它们被太空中或地面上的光学望远镜捕捉到的时候,从小行星上反射的阳光也只能透漏关于它们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小行星的轨道参数、体积大小的估值范围,有时还会获知其形状的近似情况,甚至关于其物理构造的一点线索。如果要更好地了解这些难以捉摸的天体,则需要另一种类型的仪器——红外传感器。在适当的情况下,它不仅可以提供小行星运行轨道的信息和可用来更精确地测量其大小的数据,而且还可以解读它们的化学成分,有时甚至能识别出其表面特征。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近地天体广角红外巡天探测器”(Near-Earth Object 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NEOWISE)装载在一艘围绕地球运行的太空飞船上,它能利用追踪小行星的热传感器在不受地球大气层遮挡的情况下对小行星进行红外观测。据美国行星科学杂志《伊卡洛斯》(Icarus)近日刊发的一篇论文称,捷克布拉格查尔斯大学的天文研究所(Astronomical Institute of Charles University)的科学家约瑟夫·哈努斯(Josef Hanuš)领导的一项研究通过NEOWISE的热传感器对进入其温度探知范围内的超过100颗小行星进行了深入分析。该项研究让能够用“热物理学”模型详尽分析的小行星数量增加了两倍,而该模型所测量的这批小行星会根据每颗温度的不同而呈现出相异的特性。这一研究结果提供了关于主带小行星表面特性更为精确的观测数据,同时也增强了航天器载红外观测站对于小行星大小作出精确评估的能力。

热物理学模型可谓小行星研究者的金矿,因为它可以对小行星的特性与状况进行更全面的分析。不过,并非所有的小行星都适合用于热物理建模,因为并不是总能获得必要的关于它们的原始数据集合。所以,此次哈努斯的研究小组关于122颗小行星的发现令人雀跃的是,它不仅包括了来子NEOWISE的数据,而且还有这些小行星旋转状态的详细模型(一个物体绕着其轴旋转的速度以及其轴在太空中的方向),以及它们三维形状的多面模型。

作为该论文的主要作者,哈努斯介绍道:“我们利用NEOWISE任务中归档的数据和我们之前生成的形状模型,成功地创建了针对122颗主带小行星非常详尽的热物理学模型。由此,我们现在对小行星地表风化层的性质有了更好的了解,并且获知了小型小行星以及快速旋转的小行星的表面几乎没有灰尘的推断事实。”(地表风化层是指地表破碎岩体和尘埃的总称。)

根据推测,快速旋转的小行星很难留住非常细的风化层泥质颗粒的原因,一是因为它们的引力较小,二是因为其很高的自旋率会很容易将小颗粒从地表抛向太空。此外,快速旋转的小行星的温度不会有很大的起伏变化,原因是太阳光照的能量在其表面会被较快地传递扩散,从而减少或阻止小行星表面物质的热裂解,也就无法产生风化层细粒。哈努斯研究小组还发现,他们对于所研究小行星大小估值的的详细计算结果与NEOWISE团队用更为简单的模型计算出的结果是相一致的。

德国柏林的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的资深科学家阿兰·哈里斯(Alan Harris)的研究领域就是热物理学建模,他虽然没参与本项目,但是他对该项研究给出了高度评价:“这是说明太空中的红外观测数据可以准确地描述小行星特征的一个重要例子。NEOWISE开创性地率先证实了太空红外观测站对于发现和摸清小行星和近地天体表征的重要价值,而这两者的信息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太阳系中这些重要成员都是至关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