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这就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天体——小行星——地球的克星。

小行星是小型太阳系天体的简称,介于行星大小和流星体大小之间。

这就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天体——小行星——地球的克星。

从几百厘米到几百公里直径,小行星由岩石和金属制成。大多数是碳基的,而其他的是硅酸盐或金属基。它们是在40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过程中遗留下来的。

这就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天体——小行星——地球的克星。

美国宇航局黎明号宇宙飞船拍摄的巨大小行星灶神星

数百万颗小行星在主小行星带绕太阳运行,这是一个直径在3亿到6亿公里之间的巨大环,位于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大多数小行星的轨道都是椭圆的,绕太阳运行需要几年时间。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小行星带由一颗在碰撞中被摧毁的行星的残骸组成,而另一些天文学家则认为它们是由于木星强大的引力而从未形成的行星所遗留下来的物质。

这就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天体——小行星——地球的克星。

小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有三种类型的小行星:碳质(C型),硅质(S型)和金属(M型)变体,每种变体对应于小行星的组成,即石质,石质铁或铁。 小行星的组成——即形状或材料——取决于它的形成时间和形状,以及碰撞后是否经历过重建。

这就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天体——小行星——地球的克星。

最初,在太阳系形成之初,大多数小行星都比天文学家现在通常发现的要大得多,它们的大小与火星等行星更为一致,形状也大相径庭。然而,小行星岩石中元素的放射性衰变使这些较大的物体熔化,并且在它们的流体阶段,重力在它们冷却之前将它们拉成球形。 然而,在这一点上,许多较小的小行星——它们比它们的大兄弟更有效地冷却——没有达到熔点并保持其均匀的岩石金属成分和它们的初始不规则形状。

当对比现代科学家和天文学家正在研究的许多小行星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小行星形成过程。 以小行星Ceres为例(Ceres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小行星,现在被一些天文学家视为矮行星)——这是一颗大型小行星(它的赤道半径为487km),而且它们都是球形的结构和碳质组合物(C级),因为它容易被拉开并缓慢冷却。但是,如果比较Ceres和Ida,这是一个小的小行星(它的平均半径为15.7km),你会发现后者的形状不规则(有趣的是,它看起来像一个马铃薯)并且很大程度上由铁和硅酸镁组成(S级)。

小行星在哪里被发现?

我们太阳系中的大部分小行星都是以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带为主。这条带包含数以千计的小行星,大约需要四年半的时间才能在略微椭圆的航向和低倾角下绕太阳运行。尽管它们都在相同方向上运行,但是在低速度下(对于这样大的物体)确实会发生碰撞,并且这些碰撞会使小行星不断地分解成更小的变体。在这条主带中,某些群被捕获成特殊的轨道,例如沿着木星轨道运行的特洛伊小行星群,或者分别穿过地球和火星路径的阿莫或阿波罗小行星群,以及位于地球自身轨道内的阿顿小行星群。

这就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天体——小行星——地球的克星。

超过1000颗已知的潜在危险小行星(PHAs)的轨道

小行星,流星体和彗星之间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天体——小行星——地球的克星。

小行星带

尽管存在常见的误解,但这些空间现象彼此不同。小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太阳系小体,有时被称为或被归类为次要行星。

这就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天体——小行星——地球的克星。

彗星

然而,流星体是一种沙子到巨石大小的碎片颗粒,在太阳或其他物体周围的轨道上漂移。 它们比小行星小,往往以更高的速度行进; 它们的成分从铁到冰。 然而,至关重要的是,流星体与流星和陨石不同,尽管它们都是同一个体的一部分。流星是当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发出的可见光线,而陨石是影响地球的流星体的剩余部分。

这就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天体——小行星——地球的克星。

陨石

最后,彗星是基于冰的小太阳系天体,当靠近太阳时显示出可见的昏迷(一种模糊的临时大气)和冰,尘埃和岩石颗粒的尾部。 与小行星不同,彗星通常来自外太阳系。

当小行星相互碰撞和与地球碰撞时会发生什么?

当小行星相互碰撞时,有三个主要结果,每个结果取决于撞击小行星的大小。如果撞击的小行星是较大体的大小的1/50,000,那么它只会形成一个大的陨石坑,将小碎片送入太空。 如果撞击的陨石的大小约为撞击大小的1/5000,那么后者在撞入岩石和灰尘之前会破裂,然后在重力作用下被拉回到碎石堆中。最后,如果撞击的小行星大于另一个较大的小行星的大小的1/50000,那么它将立即碎成碎片并形成一个较小的小行星的迷你带。

这就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天体——小行星——地球的克星。

极少数情况下,小行星与地球发生碰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1亿年中,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发起者在6550万年前摧毁了大部分恐龙。然而,世界上有许多其他较小尺寸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其陨石坑仍然证明了它们的大小。重要的是,它们的大小不是直接由陨石坑的大小来表示,陨石坑的大小大约是撞击体大小的十倍。 据推测,这些影响很少发生在地球40亿年的寿命期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