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傀儡 飘香海内外—记高州木偶戏

在高州很多老一辈人的记忆中,观看“鬼仔戏”是他们儿时少有的兴奋而神秘的娱乐。在一层又一层的幕布后,仿佛藏着神奇的魔术师,让一个个的木头人在舞台上变成舞动的精灵,跃动着奇迹的舞步带给人们欢笑。

高州,素有文化古郡之称。木偶戏不仅是这片土地的情感记忆,更是最芬芳的艺术花朵,给这片土地带来无数的荣誉。被誉为“百年古傀儡,时代新经典” 的高州木偶戏相传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高州,在高州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不断吸收、改造和发展中走过了400多年的春秋。高州木偶戏已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高州木偶戏应邀到上海世博会展演,其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精湛古朴的艺术魅力震撼中外游人。

百年古傀儡  飘香海内外—记高州木偶戏

它的来源—福建布袋戏

高州木偶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由福建传入高州。高州木偶戏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东的商人在福建做生意时发现布袋戏表演非常具有娱乐性,这种表演形式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因而将一些木偶的品种带回广东。经过后来的发展,艺人们发现布袋木偶比较小,表演受约束,表达能力不够强,因而到清朝末年间,高州民间艺人就将它改为杖头木偶,延续至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百年古傀儡  飘香海内外—记高州木偶戏

福建布袋戏


百年古傀儡  飘香海内外—记高州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


木偶道具—制作讲究

高州木偶因“琢木为偶”而得名,其造型制作十分讲究,精心选用质地细软的枝松木精雕细刻而成,大约一米高,头像依照7、8岁儿童的比例制作,采用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进行彩绘、装潢,搭配丰富多彩、颇具艺术特色的服装、发饰、头盔等各种道具,木偶的头部和手部用竹竿串联,表演时可操作自如,眼、口、舌、鼻皆可自由活动,木偶的脸部被赋予了更多的表情,如孙悟空的形象不仅嘴巴会动、眼睛还会发光,猪八戒的鼻子不仅能动而且还很神似.....一个个形象、传神、逼真、生动的木偶艺术形象是高州木偶戏大放异彩的一大秘术。

百年古傀儡  飘香海内外—记高州木偶戏


百年古傀儡  飘香海内外—记高州木偶戏

文化传承—本地色彩

木偶戏最初唱腔是昆腔,由于高州当地人操粤方言,人们难于听懂和接受。后来艺人们根据当地的文化习惯逐步改变唱腔形式。高州木偶戏的唱腔是在高州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说唱调式,这种唱腔吐字清晰、易听易懂。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州木偶戏的唱腔也在发生着变化,高州市木偶粤剧团演出木偶戏时把“木偶腔”改成“粤曲腔”,再把广州音乐、锣鼓、曲牌等表演形式加入到木偶戏表演中,让木偶戏能够跟随时代的脚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高州木偶戏班的足迹除遍布广东粤语方言区外,还应邀前往香港、澳门及海外演出,广受欢迎。

另外,高州木偶戏的表演以叙事方式进行,演出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如《三国》、《隋唐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编成提纲式的本子,口授相传,表演时按照情节发展随口演唱,形成特有的地方文化。

百年古傀儡  飘香海内外—记高州木偶戏

木偶艺人—技艺超群

“凄婉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令数百观众泣不成声;风云变幻、神幻莫测的舞台令观众如观看真人演出一般。”这是描述高州单人木偶艺人梁东兴在表演《水漫金山》时情形。“两竿青竹歌前贤,方丈舞台砺后人”这是世人对木偶戏的赞誉。在高州城乡,如今仍活跃着一百余个大中小木偶戏班。其中10人以上为大班,几人为中班,一人的为小班。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单人木偶艺人肩挑木偶箱,走村串巷,在空地或在屋厅中央,摆放一张方桌,木偶戏便可开演。在孩子们的眼中,单人木偶艺人仿佛是有三头六臂的魔术师,舞、唱、念、敲、打样样皆能,还要根据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说唱出不同腔调,台上台下一片欢声笑语。高州艺人精湛的演出技艺是高州木偶戏飘香国内外的又一大秘术。

百年古傀儡  飘香海内外—记高州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融汇了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等多种精华元素,结合高州当地文化特色,在舞台上绽放最美最耀眼的光芒,给人们带来灿烂的笑容,它是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

但这风靡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高州木偶戏,曾在本土狂力吸“粉”,获奖无数,甚至漂洋过海到各国演出获得众多海外洋学者、专家前来一睹风采的“超级明星”,如今却在越来越多新兴娱乐文化的冲击下渐渐淡出舞台、辉煌不再,甚至面临着后继乏人乃至消亡的危机。时代固然是要向前发展的,但向前发展不意味着要抛弃曾经,在前进的同时是否可以保留这些有价值的民间艺术,让前进的脚步更加踏实、更加有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