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艺术者—黄锡宏:骨子里透出的文化能量

潮剧艺术者—黄锡宏:骨子里透出的文化能量

黄锡宏

黄锡宏正在指导潮剧票友演唱。 林少平 摄

黄锡宏,自小受潮剧文化的熏陶,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自成为空港经济区渔湖镇文化站站长和民间文艺团体负责人以后更是专心致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独有的艺术特质与才情,为推动乡镇文化兴盛尽心竭力。

立志在潮剧艺术全方位发展

今年49岁的黄锡宏生长在潮剧氛围浓厚的家庭,其父黄洋汉是当地很有威望的剧团团长和导演。黄锡宏从小便接触潮州弦乐、排戏和演出的场景,对多个剧目的唱段与念白是倒背如流。14岁时他考入渔湖潮剧团当演员,虽然年龄小,但戏性好,表演也是惟妙惟肖。之后,在父亲的培养下他还兼学司鼓,同时拜时任汕头地区戏剧研究室主任陈美松为师,学习潮州大锣鼓技艺。那时正值改革开放,潮剧文化开始复苏,让黄锡宏有机会在学习与历练中逐步走向成熟,成为当时汕头地区所有剧团最年轻的司鼓师傅。业余时间他还自学戏剧理论和导演手法等知识,立志做一个潮剧艺术全方位发展的佼佼者。

1988年,创建了8年的镇级渔湖剧团实行改制,变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营剧团。为了使剧团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黄锡宏全力协助当团长的父亲做好剧务、司鼓和导演工作,他导演的剧目曾名噪一时,像《元宵风云》《闹开封》《天山金凤》等20多个长剧都很受欢迎。

用心经营让剧团赢来好口碑

1995年,黄锡宏从父亲手中接任剧团团长之位,进入到“领头人”这个角色。2003年,黄锡宏带领渔湖剧团到马来西亚举行为期3个多月共90多场次的文化交流,10多个优秀剧目精彩演绎,展示了我市潮剧演员艺术水平,连结海外潮入情谊,更开创潮剧史上剧团到境外演出时间最长的先例。

黄锡宏说,剧团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除了有可行的管理制度,还要解决剧团设备落后、剧目陈旧等问题,特别是注重演员素质和艺术的培养。为此,他将自身的技艺无私传授给青年演员,并鼓励他们练好功、演好戏,用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唤起观众的热情。他自己也于2008年到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潮汕地区)高级编导进修班学习一年。担任导演工作至今,黄锡宏导演的剧目有《南国双公主》《一门三驸马》《九曲盘龙珠》等40多个,颇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该团在参加市每一届的潮剧中青年演艺大赛中也均获佳绩。多年来还为广东潮剧院输送了王锐光、佘育林、孙晓燕等优秀青年演员,为弘扬潮剧艺术做出贡献。在黄锡宏的用心经营下,渔湖剧团坚持以创新为驱动,以惠民为宗旨,赢得群众良好口碑。2008年,黄锡宏被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授予“优秀团长”称号。

期盼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

素有“古乐今曲有美贤”之称的渔湖,潮戏艺人辈出,以“潮”字为主流的文化活动非常活跃。自2003年担任渔湖镇文化站站长以来,黄锡宏结合该镇文化特色,积极组织并指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比如牵头成立渔湖潮韵乐社和雅韵潮曲票友会,免费举办潮剧名家唱腔讲座,组织票友志愿者文化走基层,潮剧艺术进校园等,为基层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揭阳传统“铁枝木偶戏”这项掌上演绎潮汕文化的民间技艺,它以惟妙惟肖的神情、身段和唱腔感染了几代海内外潮人,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令其演出市场日益萎缩,表演技艺也面临失传,黄锡宏为此感到着急。从2009年他便开始追溯历史,走访老艺人,搜集整理资料,为保护与传承及“申遗”做了大量工作。终于揭阳“铁枝木偶戏”于2010年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又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镇文化站也成为揭阳“铁枝木偶戏”的传承基地。2015年10月该技艺还展示在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主办的“香港潮州节”上,喜讯频传让黄锡宏感到特别欣慰。

认识黄锡宏的人都说,他有一股从骨子里透出的文化能量,关注本土、贴近群众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他告诉记者:“日前,揭阳‘铁枝木偶戏’项目参加汕头大学文化沙龙‘潮我看’系列活动,现场向大学生讲述历史和分享技艺。能够让更多人关注、热爱和弘扬潮汕传统文化,是我一生最大的期盼。”

2016年,黄锡宏荣获“广东省基层先进宣传文化能人”光荣称号,他表示将再接再厉,用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去迎合新的历史潮流,让根植于乡土的传统文化承前启后,焕发无限生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