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為何去偷襲珍珠港?

一隻漂亮的花狸

回答這個問題好難,我仔細看了看偷襲珍珠港的序幕,有以下幾個節點可以解釋為啥日本偷襲。


1.日美矛盾根源

日美矛盾不是發生在1941年偷襲珍珠港,而是在1931年日本在中國製造九一八事變時,就開始了。

當時矛盾不突出,美國等國際聯盟國家聲援中國,不承認偽滿洲,雖然對中國沒有實質性的幫助,但對日本製造的偽滿洲的抵制,從那時就開始了。

此後,要求從中國撤兵,恢復九一八事變前的狀態,是美國與日本數次接觸談判的必提條件。

而這也是日本不願退讓的根本原因。

美日矛盾,根源可追溯至此。

配圖


2.日美戰爭導火索

日本南下太平洋侵略,是日美矛盾的爆發點。

1940年7月近衛文麿開始第二次組閣,提出南下太平洋,攫取印度、菲律賓、馬來亞等國家的礦產、石油和橡膠資源,是英美法荷蘭等國家與日本決裂的根本。

而1941年7月26日日本強行進駐法屬印尼,是美日矛盾的導火索,從那一天起,美國宣佈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資產。

8月1日,美國對日本石油汽油全部禁運。

同時,英國、荷蘭響應美國,也對日本的資產進行了凍結。

日本沒有了石油,情勢岌岌可危。2個月後,儲備的石油將用盡。

用日本的話說,在南太平洋,日本陷入了ABCD包圍圈。


3.開戰前的呼聲

幾個軍官的話可以看出日本軍界對日美開戰的心理。

“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日本)帝國要麼全部屈服,要麼被迫打一場沒有希望的戰爭。”

——海軍少將高木惣吉

(從中國)撤軍不能解決與中國關係問題,向美國屈服只會使美國更加傲慢專橫。

——東條英機

“假如海上會談破裂,不要當場較量爭辯黑白,希望你能留有餘地地回來,而艦隊將在瞬間採取行動。”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對首相近衛文麿說。

山本五十六

近衛文麿一直在與美國談判,爭取美國對石油的解禁,但美國毫不讓步。


4.偷襲是日本唯一出路嗎?

此時的日本並非只有向英美開戰這一條路。

美國曆史學家比克斯說,“如果日本獨立於歐洲戰爭之外,就能在戰後保持大國地位並將發揮影響。”

但是,1940年法國失敗,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讓日本蠢蠢欲動。他們不願意放棄多年侵略的“成果”。

另一方面,日軍陸軍海軍不斷擴大,從1937年全面侵華到1941年,陸軍人數從25萬擴大到210萬。自認為可以在南太平洋與英美開戰了。

1941年10月17日,狂熱派東條英機上任首相,預示著日美開戰不可避免。

永野修身和杉杉元,海軍軍令部總長和陸軍參謀總長,向天皇裕仁提交了偷襲珍珠港的詳細計劃。並保證了“奇襲”絕對成功。

偷襲珍珠港示意圖


5.偷襲珍珠港錯在哪裡?

珍珠港之所以被人記住,就是因為他是偷襲。

日本的最大錯誤在於,當時日本在外交上沒有宣戰,還在與美國進行談判。

裕仁

而在國內,天皇已經批准了偷襲計劃,並把4艏航母開往夏威夷方向。

偷襲是在東京時間的1941年12月8日,夏威夷時間12月7日,時差是19個小時。

8日凌晨3點半,偷襲成功。11點,日本方才對美國發布宣戰詔書。


偷襲珍珠港原圖

(史料參考《裕仁傳記》等)


飛春讀傳

珍珠港事件中,起火燃燒的西弗吉尼亞號戰列艦

日本在偷襲珍珠港時,並不想自掘墳墓。它是想剛與美國遞交宣戰書宣戰後,就給於美軍以重創,將美打上談判桌。但沒想,襲擊前日本駐美大使館人員未能及時解碼和打印這篇很長的國書。最後導致這篇宣戰書在襲擊後才遞交給美國。因此奇襲變成偷襲,令本來意見不齊的美國全國動員起來、團結起來,一定要戰勝日本。

從1937年開始,到1941年,日本已陷入中國戰場中,4年來耗費大量的資源但無所進展。日本開始尋求其他地方的資源,用於進行長時間的戰爭。1940年7月,日本聲稱為了截斷重慶國民政府自中南半島獲取國外軍援,趁法國向德國投降時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以奪取更多戰略物資,但此舉使得控制緬甸和馬來半島的英國感到日本擴張的威脅。

準備從翔鶴號上起飛的零式艦載戰鬥機

1941年7月24日,美國羅斯福總統要求日本撤出中南半島與中國的軍隊,接著在26日下令禁止對日本出口多項戰略資源(例如石油與鋼鐵),並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資產,不久英國和荷蘭殖民政府也跟進。出口禁運使得向來依賴美國石油的日本受到重大打擊。羅斯福下令讓艦隊駐紮在珍珠港也顯示不排除武力干預的可能性。在日本試圖以外交談判解決卻接連碰壁,德國進攻蘇聯,南進無後顧之憂後,大本營決定考慮與英美荷開戰的可能性。

1941年,大本營提出計劃:決定在開戰之初進攻英美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首要目標是荷屬東印度的油田,其他則有馬來半島、菲律賓、緬甸等地。大本營認為,一旦與美國開戰,在攻進美屬菲律賓時,美國必定會以龐大的艦隊前來救援,日本就能以其龐大的艦隊進行決戰。

被偷襲前的珍珠港

但時任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的山本五十六卻不贊同這個計劃,在這個計劃中,日本對美國艦隊決戰的主力是戰列艦,但山本認為戰列艦在海戰中的主力地位將慢慢被航母取代。早在1927年,他擔任赤城號航空母艦艦長時,就有對空中力量成為為新一代戰爭型態的有很多想法。1940年,塔蘭託戰役中英國皇家海軍以24架飛機搭載魚雷去攻擊位於塔蘭託的意大利戰列艦,雖然英軍損失2架飛機但是卻癱瘓3艘意大利戰列艦,這種戰鬥方式更在山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留學過美國的山本知道其工業潛力是日本遠遠比不上的,若以此計劃勢必會陷入一場消耗戰中,導致物資與工業能力皆落於美國的日本戰敗。

珍珠港內,起火燃燒的美軍戰列艦群

山本五十六認為,必須在美國軍事能力動員起來前就先將其力量摧毀,在其未組織起人力之前迅速攻佔菲律賓,甚至進攻美國本土。將美國打上談判桌進行談判,而不是陷入一場消耗戰中。


鼎盛軍事

主要是因為,當時日軍在東亞和東南亞進行的太順利了,導致信心爆棚。

按照日本、德國和意大利的邪惡軸心協定,德國進攻蘇聯,意大利經營非洲,日本則是面臨兩大選擇:南下還是北上。德國本來是希望日本北上,與德軍在西伯利亞會師,一起瓜分蘇聯。但日本在諾門坎,最精銳的關東軍面對蘇聯紅軍的坦克鐵流,一敗塗地,導致關東軍面對蘇聯已經有了心理陰影,所以日本大本營對於北上方案一直心裡比較排斥。

不北上,那就只能選擇南下,而且日本在東南亞,從香港、緬甸,到菲律賓、馬來西亞,勢如破竹。信心爆棚的日軍開始瞄準廣闊的太平洋。

尤其是在日軍大本營,也一直有海軍與陸軍兩大勢力的競爭,海軍顯然更激進。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雖然算是比較謹慎,但也摁不住那些年輕氣盛的部下。

陸軍在中國華中區域和東南亞鏖戰,海軍已經沒有啥用武之地了,只好去招惹太平洋美軍了,而當時美國正好韜光養晦,完全沒有備戰意識。所以山本五十六制定的偷襲戰略,是想閃電戰打垮美軍主力,然後逼迫美國和談,至少把當時的石油重要產地拿到手裡。

但沒想到,偷襲珍珠港,完全沒達到戰略目的,反而把美國給打醒了。而且美國的戰略動員能力一旦開動,那完全不是日本所能承受的量級。

最終相當於日軍自討苦吃。


搬不動的小強

歷史嘛都是這樣子的,很難如願!戰爭中因為國家運行緊張、資源配置強度高,運營環境複雜多變,執行掌控更難,所以最初的夢想和最終的結局完全不同的情況很多。而日本最初是相用武力實現其躋身全球頂級國家的夢想,竟然通過戰敗而實現也是人類史上少有的奇特景觀!其他如盟軍意大利登陸戰,斯大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保壘”作戰,德軍非洲軍團北非作戰,巴爾幹閃擊作戰等等,幾乎都是最初設計和結局不但不同反而向相反方向發展導致悲劇一再重演!


作戰空間

這是一場賭博,背後的東家是日本的政客們,而真正上桌去玩的卻是日本的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這貨自帶賭徒屬性,儘管贏了一時,卻輸掉了整個日本的未來,包括山本自己的生命。

珍珠港海戰發生在1941年末,此時,日本軍隊深陷中國戰場,無力北上與德國納粹軍隊會和。東南亞這塊區域進入了日本高層的眼中,但是,遊弋在在太平洋上的美國軍艦卻是日本人的心頭大患,既然要拿下東南亞,就必須保證側翼的安全,打掉美國軍艦是當務之急。於是,一場偷襲計劃開始了,多艘航空母艦載著艦載機向珍珠港駛去,之後便是無數的炮彈從天空投下,珍珠港變成了一片火海。(有陰謀論的觀點稱此前羅斯福總統早已知曉日本的偷襲計劃,卻窘於國內的反戰情緒,迫切的需要一個開戰的由頭,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劇情上演了。不排除這種可能因當時珍珠港內美國人倚重的航母等先進戰艦的確不在港口內,是巧合嘛?)

幾乎是偷襲成功的同一天,日本大舉進攻東南亞,掠奪戰爭所需要的各種物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