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出售PC業務給夏普:金額40億日元 轉讓80.1%股份

據國外媒體報道,日本夏普公司表示將以40億日元(約合3600萬美元)收購東芝旗下個人電腦(PC)業務,這表明夏普被富士康收購後實現了復甦,也表明夏普將回歸在8年前曾經退出的業務。

夏普曾經是高端電視和智能手機顯示屏重要供應商,但是由於難以與亞洲競爭對手競爭而在兩年前由富士康(鴻海精密)收購。夏普曾在2010年退出PC業務。

該交易將從10月1日起,讓夏普獲得東芝旗下PC業務80.1%股份。

消息來源表示,總部位於大坂的電子製造商夏普將能夠利用母公司富士康的規模,更加便宜地生產PC,正如其在電視業務上所為。富士康目前是全球電子的代工廠商,是蘋果的主要供應商。

儘管最近幾年個人電腦全球需求顯得疲弱,與富士康的聯繫預計將會幫助夏普降低PC生產成本,從而從這筆交易獲利。

東芝對媒體表示,2015年以前其PC一直外包生產,最近其PC才由自己位於中國的工廠生產。不過曾經外包給哪家代工廠商生產,東芝拒絕透露信息。

夏普截至今年3月份的財年實現了其四年來首次年度盈利,這主要得益於富士康在中國的銷售網絡幫助提高了夏普電視的銷售。夏普正在尋求收回其在北美市場的夏普電視品牌權,之前夏普曾將夏普電視品牌權出售給了中國的海信集團。

境況不佳的東芝當時為了籌集資金填補旗下美國核電業務西層電氣(Westinghouse)鉅額債務,曾將其電視業務出售給了海個集團,而將其白色家電業務出售給了中國的美的集團。西層電氣已經破產。

另外,東芝以180億美元將旗下芯片業務出售給美國私募股權公司貝恩資本(Bain Capital)領導的財團,這一交易已經於上週完成。富士康也曾對收購東芝旗下該芯片業務感興趣。

這一交易標誌著夏普時隔8年重回PC市場,也標誌著東芝這一老牌PC廠商正式退出該項業務。分析認為,目前控股夏普的富士康或在此次交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代工巨頭正致力於樹立富士康品牌在電子產品領域的地位。

華爾街日報在當日的報道中指出,如今,夏普和東芝這兩大昔日的日本電子巨頭已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二者均在近年遭遇了嚴重的財務危機,夏普接受了臺灣鴻海科技(富士康)的收購,成為後者旗下子公司,併成功實現逆轉;而主要依賴日本政府支持的東芝,則仍身陷重整旗下業務組合的困境。

2015年,隨著“假賬案”醜聞的曝出,16位東芝董事會成員中的8人因此辭職,其中包括時任CEO田中久雄(Hisao Tanaka)。隨後,東芝旗下的美國核電公司西屋電氣在2017年的破產,更是一度將東芝推上了可能會被東京證交所摘牌退市的懸崖邊緣。

為解決財務困境,東芝已對旗下業務部門進行了一系列的出售,包括將電視業務出收給海信集團,將白家電業務出售給美的集團,以及將旗下最具盈利能力的半導體業務部門出售給了由私募公司貝恩資本領銜的收購財團,自己僅保留40%的股份。這其中既有為籌集資金的忍痛割愛,亦有對“包袱”業務的轉手。

反觀夏普,2年前這家日本公司也曾深陷虧損的泥沼。2014和2015財年,夏普分別淨虧損2223.5億日元和2560億日元,一度進入資不抵債的狀態。2016年3月,夏普選擇了接受鴻海科技的投資,成為了臺灣代工巨頭旗下的子公司。

當時,業界就已看好這項收購:夏普的技術和品牌優勢可以和鴻海的製造及市場開拓優勢形成互補。在截至2017年3月31日的2016財年,夏普的復甦還並未完全顯現,公司當年營收為20506億日元,較前一財年繼續下滑16.7%,但虧損已明顯收窄至248.8億日元。

近日,夏普公佈的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2017財年財報顯示,其該財年營收達到24272.7億日元,較上一財年增長18.4%,且盈利702.3億日元扭虧為盈。

自上世紀90年代商業調研機構Gartner開始對PC市場信息進行統計以來,在2001年之前,僅有Packard Bell NEC(NEC於1999年正式放棄Packard Bell)一家“日本元素”進入出貨量前五,其餘席位長期為Compaq、IBM、惠普、戴爾等幾大美國廠商佔據。

隨著東芝、富士通(Fujitsu)的出貨量於新世紀之初進入前五,日本PC產業逐步在國際市場佔據了重要的地位。不過好景不長,NEC和富士通先後於2003年和2006年掉隊,並再未能迴歸第一陣營。曾基本穩居全球出貨量前五的東芝,也自2011年開始就再未回到這一榜單之上。

雖然2006年至2010年,東芝在PC市場的佔有率均保持增勢,5年中分別取得了3.8%、4.0%、4.5%、5.1%、5.4%的成績,但相較於其他增長更快的頭部廠商,東芝已逐漸被拉開差距:2011年第五的華碩(ASUS)市場佔有率已達5.9%,2017年依然排名第五的華碩市佔率已至6.8%。

全球PC市場日益集中的趨勢已愈發明顯。Gartner數據顯示,從2001年至2017年,除五大頭部廠商外的其餘PC廠商總市場份額一路下跌,從58.1%降至了28.8%。換言之,五大廠的市場佔有率已超7成。

在此背景下,夏普欲在退出8年之後,依靠接手東芝旗下PC業務而重新在該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還面臨不小的挑戰。此外,其還面臨著日本電子產業整體衰退和全球PC市場低迷的雙重困境。

近年來,日本電子產品廠商節節敗退,或是直接退出PC、家電、智能手機等市場,或是停止海外業務固守本土。

2002年至2011年,全球PC市場曾長期保持強勁的增勢,其中大部分年份的增長率均達到了2位數。但在2011年,這一數字從前一年的13.8%銳減至0.5%。

Gartner分析師Mikako Kitagawa在當年的分析中表示,西歐經濟的不確定性、北美地區的刺激不足,已抵消了PC業務在新興市場的增長,全球PC消費市場呈現消極態勢。

2012年,全球PC市場出貨量下降3.5%。Kitagawa在2013年的分析報告中指出,平板產品的日趨成熟已正在分流著PC市場的消費者:“我們愈發懷疑,更多的個人消費者將轉向個人平板產品,僅在從事創作或是管理工作時使用公用電腦。”

此後,全球PC市場開始陷入了持續的低迷,出貨量逐年減少。2018年第一季度,IDC數據顯示全球PC市場出貨量維持在了零增長,但Gartner數據卻顯示該市場依然繼續衰退了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