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GBPSC

《谍中谍》原本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部间谍剧,因为故事精彩刺激,人气居高不下,连续翻拍了七季之多。1996年,具有“美国的希区柯克”之称的电影大师布莱恩·德·帕尔玛执导了第一部电影版的《谍中谍》,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特工伊森·亨特自此成为了继詹姆斯·邦德之后,最为有名的特工。《谍中谍》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电影系列品牌。2000年吴宇森执导了《谍中谍2》,2006年J·J·艾布拉姆斯执导了《谍中谍3》,2011年,《超人总动员》的导演布拉德·伯德接过了导筒,成为了《谍中谍4》的命中贵人,让这个系列重新翻红,现在最新系列又要上映了。

也难怪我们对《谍中谍》系列的关注度如此之高。经过了前三部的极力铺陈,他们在商业的成功是有目共睹,更何况这三部电影因为由完全不同风格的导演执导,所营造的荧幕特色也是各有说道。

布莱恩·德·帕尔玛将《谍中谍》处理成一场迷雾缭绕,疑窦丛生的悬念戏码,除了伊森·亨特,每一个角色都忠奸难辨、身份存疑,扭转剧情的线索皆铺设的恰到好处,前后对照滴水不漏,不到最后一秒猜不到真相。动作场面更有巨匠风采,特工小组布局精巧,潜入中情局窃取磁碟,配合天衣无缝,整场戏从气氛营造、镜头调度到行云流水的剪辑,皆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片尾高潮戏以口香糖炸弹为高速列车搏杀做结,更是动作片史上罕见的视觉与创意并重的华彩乐章。

吴宇森导演的《谍中谍2》,将吴氏的暴力美学发挥到了极致,从人群中的迷离邂逅到优雅的双枪射击,慢镜头多到几乎泛滥;从跑车擦身时的眼神交会到沙滩上的贴身肉搏,几处特写俱是神来之笔;至于吴氏招牌的风衣墨镜、白鸽圣乐、潇洒写意的打斗姿态更是一样不缺,就连特工接任务也要以无比拉风的派头包装起来,处处弥漫着一股奢华浪漫的美学气息。但本集除了视觉效果外乏善可陈,叙述节奏不畅,故事硬伤不断,悬念设置和人性冲突比第一集全面缩水。个人认为这是《谍中谍》系列中最为差劲的一部。

《谍中谍3》开始,艾布拉姆斯给这部点注入了新的元素,比如温情的部分,亨特在特工之外的私人情感等。还有一个大的变化,就是从原来的阿汤哥独闯龙潭虎穴的个人风骚,开始转向团队合作,注重一个集体的营造。这种变化也被新近的《谍中谍4》继承了下来。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想烘托出近期上映的《谍中谍4》,对于一个老牌的电影系列,我们想从中得到什么样的体验才算是惊喜呢。或者这样说,经过了前三部的铺垫,想要在新一集中打动观众,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声望日益下降的阿汤哥和还算是新人导演的布拉德·伯德都在用自己的未来赌博,所幸的是,他们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取得了成效。北美上映以来,无论从口碑还是票房上可谓双赢。但是,这并非意味着《谍中谍4》的完美,其实更多是意味着它的遗憾。

我之所以开篇简述了前三部影片,是因为它们各有特色。其中第一部主打悬疑和动作,所谓谍中谍就是在各种猜疑中发掘敌人。这是无论从剧情和动作上都很成功的作品,堪比任何一部谍战电影。但是从第二部开始,“谍中谍”这个词汇原意已经丧失了,朋友和敌人之间不再是猜疑中赢得信任,而是泾渭分明的敌我之争。尤其是《谍中谍4》,虽然各种高科技装备赢得了不少观众的眼球,几个桥段也堪比前几部的经典之处,尤其在迪拜塔上玩蹦极的场景一定成为又一个标志性的电影桥段,黄沙漫天中汽车追逐的戏份也是惊险刺激。但是这部电影给我留下的印象距离“谍中谍”越来越远,已经变成了单纯的好莱坞动作片。其中那种紧张悬疑的气氛已经消失殆尽,敌我之分,从开始就交代的一清二楚。这种简单的剧情很可能是为了烘托电影中众多的动作场景,但是从另外一个意义上,可谓浅薄之极,庸俗至极。与我心目中占据经典之位的《谍影重重》系列无法比肩而立。

但是对一个长寿的电影系列,商业上的成功至少可以让它站稳脚跟,可以继续进行开拓,拓展新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