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阿里雲AI產品矩陣:目標是打造最強中國雲計算能力

在近日舉辦的阿里雲棲大會武漢峰會上,阿里雲AI產品矩陣的亮相作為壓軸大戲出場,這也是阿里雲首次曝光了人工智能產品家族,全方位公開AI產品體系,AI作為阿里雲,乃至阿里巴巴集團技術應用和市場戰略的重要一環,承載了阿里怎樣的思量?

AI產品矩陣全亮相

產業界目前對AI的期待不一而同,有些企業希望通過AI實現讓機器人探索大自然,建立媲美自然的數字神經系統,或者戰勝重大疾病等遠大的目標,這些想象雖很美好,但卻需要廠商持續不斷的海量投入和長遠的攻關,起碼在現階段仍不可能完成。

而阿里雲對於AI的思考不同,在近期阿里雲棲大會武漢峰會上,阿里雲產品總監何雲飛表示,以阿里巴巴內部驗證過的AI產技術帶來實際效率提升的能力,藉由阿里雲的平臺以最方便的API方式讓所有企業都能夠容易的獲得AI能力,這是阿里雲在AI層面的戰略和思路。

雷鋒網瞭解到,阿里雲從2015年開始推出AI產品,包括語音識別,還有圖像識別、視覺識別等130多款細分產品,適用於300多個場景。

在本次發佈會上阿里雲又發佈了多款AI新品或加強版。分別是:印刷文字識別、視頻AI-視網膜、人臉識別、圖像識別、智能語音交互、機器學習PAI和自然語言處理。

  • 印刷文字識別: 阿里雲OCR全新功能上線,對於身份證,營業執照識別等全新升級,新增文檔圖片識別、電商圖片識別、視頻文字識別、行業解決方案。典型應用場景包括證件信息的自動識別和提取,自然場景中的文字識別,文檔或宣傳:資料中的文字檢測識別等。

  • AI·視網膜:基於阿里雲海量視頻的分佈式計算和流媒體處理能力,利用機器學習、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對視頻畫面中出現的名人、明星等人物進行人臉識別。此外,視網膜還擁有視頻分類、多模態分析、標籤預測,視頻內容審核等多項能力,可以有效提升視頻的分發、管理效率。依託於視網膜,視頻的內容已經完全被結構化處理。當我們分析視頻的時候,不再依靠人力,而是依靠人工智能技術。

  • 人臉識別:包括人臉檢測定位、人臉屬性識別和人臉比對等獨立服務模塊,可為開發者和企業提供高性能的在線API服務,應用於人臉AR、人臉識別和認證、大規模人臉檢索、照片管理等各種場景。

  • 圖像識別:基於大數據和深度學習實現,可精準識別圖像中的視覺內容,包括上千種物體標籤、數十種常見場景等,包含圖像打標、場景分類、鑑黃等在線API服務模塊,應用於智能相冊管理、圖片分類和檢索、圖片安全監控等場景。廣泛應用於智能圖像管理、視頻打標等場景,可自動識別圖像中的數十種常見的場景,如天空、草地、人物等等,實現圖片的自動管理、分組和搜索功能,可對大型圖像庫進行智能管理。還能精準識別圖像中的色情內容,預防涉黃風險,節省人力成本。

  • 多模態語音交互:具有對語音、視覺、場景感知等多模態感知智能,以及流利對話、多輪多意圖口語理解、業務知識圖譜自適應等認知智能,適用於AI收銀員和地鐵語音售票機等場景。

  • 機器學習平臺PAI:基於阿里雲分佈式計算引擎的一款機器學習算法平臺,以極低的代價幫助業務從BI時代跨入AI時代,真正實現人工智能觸手可及,目前已正式商業化。阿里雲機器學習算法平臺的背後是阿里巴巴的算法科學家和阿里雲的技術保障團隊。產品具有多方面優勢,比如,良好的交互設計,優質、豐富的機器學習算法,與阿里產品完美配合,一站式的機器學習體驗,支持主流深度學習框架,優質的技術保障。

  • 自然語言處理:為各類企業及開發者提供的用於文本分析及挖掘的核心工具,已經廣泛應用在電商、文化娛樂、金融、物流等行業客戶的多項業務中。自然語言處理API可幫助用戶搭建內容搜索、內容推薦、輿情識別及分析、文本結構化、對話機器人等智能產品,也能夠通過合作,定製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AI產業被指存在泡沫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不過也讓行業人士冷靜理性的去看待AI這一新興技術。從阿里雲產品實現的場景來看,其較早的預判到了產業趨勢的發展,十分重視AI產業應用的落地,還提出了“產業AI”的概念。

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呼籲行業將AI技術沉澱到產業中,不要成為炒作股價的營銷詞彙。無論是咖啡點餐還是地鐵售票,阿里雲都是讓AI在真實的產業場景下發揮價值。這比那些在實驗室裡炫技的AI更有意義,更具生命力。

解读阿里云AI产品矩阵:目标是打造最强中国云计算能力

據雷鋒網瞭解,除了解決方案之外阿里雲還推出了ET大腦,包含ET城市大腦、ET工業大腦、ET醫療大腦等。目前,ET工業大腦已經幫助工業製造企業創造利潤數十億,ET城市大腦在杭州、澳門、吉隆坡等城市落地,承擔著交通優化、平安城市等職責。

雲+AI的落地

高盛提出了AI創造價值的4個驅動力:人才、數據、基礎設施和計算能力。何雲飛在現場表示,AI的三大核心助推器是:AI平臺的能力、AI生態的能力和AI計算的能力。

其實兩者具有相同的邏輯,只不過角度不同,核心都是如何通過各種要素推動雲+AI的融合落地。雲計算提供了強大的彈性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從而產生龐大的數據量,AI則是提供海量數據快速精準處理的能力,隨著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應用不斷推進,才能催生出數據爆發的價值。當然了,強大的雲計算能力是這一切的基礎。

其實不僅僅是阿里雲,其他廠商都在進行雲+AI的戰略融合。“雲+人工智能帶來的改變就好像電+計算機帶來的革新一樣”,馬化騰曾如此表示;“人工智能概念越來越被泛化,關鍵還是在應用,AI在企業的產業化落地才是企業智能”,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也曾強調道。

據IDC《全球半年度認知與人工智能系統支出指南》數據,在2016-2021年的預測期內,預計認知和人工智能系統支出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將達到50.1%。到2021年,全球認知和人工智能(AI)系統支出預計將達576億美元。同時有數據指出,2019 年中國雲計算產業規模將增長至 4300 億元。

雲計算帶來的是IT基礎設施能力的革新,AI就像互聯網提供了無限的想象力,最終爆發的應該是各種各樣的現實應用場景,在整體產業鏈中,阿里雲更多的扮演技術提供者的基礎角色,向上則是數量更多的應用公司。

阿里雲面向開發者提供了多個AI開發平臺,包括機器人工廠平臺、機器學習PAI平臺、ALiIE平臺、NUI自然交互平臺、NLP平臺、ALiGenie語音開放平臺、阿里翻譯平臺、視覺智能診斷“見遠”平臺。ALiGenie AR開放平臺。

解读阿里云AI产品矩阵:目标是打造最强中国云计算能力

同時阿里雲與近100家生態合作伙伴共同進行AI智能的開發,涉及軟件和硬件等企業,阿里雲還在本次大會上正式發佈了天池開發者計劃,讓開發者能免費學習AI知識,形成知識變現和技術提升的正正向閉環。

左手ET大腦,右手AI解決方案,以雲計算為基石,阿里雲提供了支撐創新的開放平臺,開放雲計算產品和AI技術,保持開放心態讓其他公司也能來做創新應用。這其中,阿里雲要做好數據融合和管理打好基礎,特別是要做好公共資源融合打通工作,政府以及行業提供數據資源正迸發最大的價值,阿里雲則只是數據的加工者,提供的是加工工具即各種平臺和技術服務,最終與產業鏈上游的合作伙伴實現妥善利用公共數據資源,開發應用來提升效率革新行業。

在發佈會的最後,何雲飛提出了阿里雲要打通ACID+S五位一體的產品之力,A代表AI,C代表雲計算,I代表IoT,D代表數據平臺,S代表安全能力。雷鋒網認為,雖然何雲飛提的略顯隨意,但不難想象當實現五位一體的能力矩陣,基於阿里雲當下的雲計算能力和AI佈局,AI作為通用技術的屬性在雲計算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加之物聯網、數據平臺和安全能力不同層面的協同擴展,阿里雲要實現“打造最強中國雲計算”的目標不會是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