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中最後人——末代狀元劉春霖

中國科舉制度,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年。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唐哀帝天四年(907年)丁卯科,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其他時期,通常三年才選出一位狀元,所以“狀元”可謂是“第一人”。在清光緒三十年(1904)殿試中,河北學子劉春霖奪魁,第二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取士的制度,於是劉春霖便成了中國歷史上的末代狀元,被稱之為“第一人中最後人”。

第一人中最後人——末代狀元劉春霖

末代狀元劉春霖

劉春霖的科舉之路並不順利,充滿了曲折、不幸和巧合,而成為狀元之後的生活更是充滿了坎坷、糾結和抉擇。

劉春霖,字潤琴,1872年生於河北省肅寧縣北石寶村。自幼家道貧寒,世代為農,父親劉魁書先後在濟南、保定府衙當差,母親在知府家中做女傭。

劉春霖小時候在鄉下由祖父母撫養,八歲時入私塾讀書。他天賦異稟,又刻苦努力,深受老師喜愛。但劉春霖卻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因為父親劉魁書的身份是“皂”,屬於“下九流”。據清朝律法規定,皂“例不準為官,其子孫亦不準應試”,需“下逮四世,清白自守,方準報捐應試”。

劉魁書的兩個兒子劉春堂與劉春霖均好學,按當時規定,參加科舉必須廩生擔保才行。廩生擔保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冒考和冒籍。冒考指考生身家不清白,賤民後代冒充良民後代。冒籍類似於現在的違規“高考移民”,更改戶籍到錄取標準低、錄取名額多的縣區考試。

劉魁書請同鄉廩生胡光籤為劉春堂和劉春霖擔保,胡光簽在他人勸說下,考慮再三,拒絕擔保的請求。劉家只好另找解廩生擔保,好在劉家兄弟均考中秀才,得入保定蓮池書院學習。蓮池書院又稱直隸書院,清代名臣李衛所創,後成北方最高學府。

劉春霖兄弟二人在直隸書院苦讀十年,正準備魚躍龍門。但不幸的是,父母患病相繼去世,劉家兄弟一直無法參加科舉,直到1902年才得以參加鄉試,並雙雙考中舉人。

1903年3月全國會試,本應在北京貢院舉辦,但1900年庚子之變,北京貢院被毀,只好移到河南開封貢院。這次考試內容有重大改革,“均不準用八股文程式,策論均應切實敷陳,不得仍前空衍剽竊”,劉春堂考中進士,劉春霖卻落榜。

按常規,科舉每3年舉辦一次,劉春霖只能等1906年了。恰好趕上慈禧七十大壽,1904年特增一期“恩科”,仍在河南開封貢院考。劉春霖以第17名的成績獲得進京參加殿試的資格,並在殿試中一舉考取狀元。

第一人中最後人——末代狀元劉春霖

劉春霖答卷

劉春霖為何被選為狀元?坊間傳說頗多。

一種說法是,最初定下的狀元是朱汝珍,劉春霖是第二名,但朱汝珍因為姓名和籍貫的緣故而與狀元無緣。按照慣例,主考官在閱評完所有考生的試卷後,從殿試的試卷中挑選出10份,並按名次排列好,呈送給慈禧太后“欽定”。慈禧太后翻開主考官列為“頭名”的試卷,見該卷雖然文詞暢順華麗,但字體卻為粗筆楷書,而慈禧喜歡疏淡清新的字體。當她看到“朱汝珍”這個名字時,頓生厭惡之感。朱汝珍是廣東人,而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這些人都出自廣東,在慈禧看來,廣東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的“朱”與“誅”同音,中有“珍”字,而“珍妃”正是慈禧推入井中溺死的。“朱汝珍”這三個字一下就觸動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經。相反,慈禧覺得劉春霖這個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直隸(今河北省)人,“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場春雨。加之直隸地處京畿,“肅寧”又象徵肅靜安寧的太平景象,這對烽火四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於是,大筆圈定,名列榜首。

另一種說法是,能進入殿試的無論是學識還是見解的水平都是一等一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卷面分佔了很大比重。朱汝珍雖然也是書法家,但他的字筆畫粗獷,而劉春霖的字則柔中帶剛,尤工小楷,時人稱他“楷法冠當世,後學宗之”,並說“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清代殿試“專尚楷法,不復論策論之優劣”,劉春霖佔有很大優勢。此外,劉春霖與慈禧曾有往來,劉的同鄉郭壽軒在京經商,在他介紹下,劉在某王爺家任教,代他抄寫奏章等。慈禧看到劉的字,十分喜歡,便讓劉春霖替她抄佛經,並予以重賞。慈禧將劉拔為狀元,或與此相關。

中狀元后,劉春霖進了翰林院,第二年與同科進士沈鈞儒、王揖唐等一起被派到日本政法大學留學。劉春霖學習刻苦,常與日本老師辯論,“講師為創學說,餘與問難推理至極,講師嘉嘆,卒不能答”。

一年後回國,袁世凱推薦劉春霖參與新政,卻未被慈禧批准,此後劉的三位老師楊士驤、陳筱石、朱經田聯名保他入閣,亦未成功,後來雖升了一級,但無實銜,遠不如同科諸人,劉曾自嘲說:“人有巧拙,拙者我之短,亦即我之長。倘隨俗俯仰,恐用力愈多,見功愈寡。”

劉春霖不善與人交往,他以袁世凱為後援,而袁的政敵頗多。劉春霖後在資政院當議員,以好批評而著稱,他自辯說:“語雖激切,實發於忠愛之至誠,在上可以對皇上,在下可以對國民,就是本議員見了監國攝政王,也是這樣說,不敢作諂諛之詞。”

劉春霖原配夫人去世後,皇族裕庚想將次女隆齡許配給劉,託劉的老師楊士驤提親。隆齡在國外長大,精通英語和法語,曾在慈禧身邊任女官,對劉春霖極有好感,劉卻稱:“裕老貴胄高門,生所不及,婚後往還勢難相比,如高攀乘龍,恐日後貽害格格終身,請師代為婉辭。”

劉春霖最後選擇了滄州張姓女,婚後夫妻感情和諧。

清滅亡後,劉春霖隱居在北京宣武門內前王公廠西口寓所,“終日以詩、書、棋為消遣”,極少對時局發表意見。

1914年,劉春霖被袁世凱招入總統府,只做些雜務,他自嘲為“站廊官”。在袁克定(袁世凱長子)鼓譟恢復帝制時,劉春霖積極參與,曾作為直隸省(即今河北省)“請願團”代表,進京“勸進”。劉春霖因此被任命為農事試驗場(即今北京動物園)場長,並工作多年,逐漸心灰意懶。

1917年,張勳復辟,劉春霖“穿戴上清朝的四品服裝,也和眾遺老共同到太和殿朝拜了溥儀宣統皇帝”。徐世昌擔任總統時,劉春霖兩次代表他到山東曲阜主持大成節祭孔典禮,名噪一時,這是他平生最風光之時。

第一人中最後人——末代狀元劉春霖

劉春霖書法

第一人中最後人——末代狀元劉春霖

劉春霖書法

1923年,劉春霖退出政壇,每日到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遛彎,以讀書靜坐為樂,靠書法自養。

舊時大戶辦喪事,需為逝者造牌位,並送到家廟中,牌位上寫明“×××之神主”,主字上面一點不寫,由大人物用硃砂點畫完成,此即“點主”。劉春霖是狀元,又是書法家,常被重金請去“點主”。

上海英籍猶太富豪哈同去世後,他的遺孀羅迦陵為求隆重,在王揖唐牽線下,請劉春霖為哈同“點主”,另請清朝的榜眼(第二名)和探花(第三名)擔任副“點主”。“三甲點主”轟動一時,劉春霖因此得了一萬銀元,另兩人各拿五千。

偽滿洲國成立後,溥儀幾次派人找劉春霖,請他去做官,劉均裝病回絕,自道:“我因一時之錯,參加了張勳復辟,深感自疚。現在又要我在日本扶植下的宣統皇帝前任職,我是不去參加的,不能一錯再錯。”

鄭孝胥不甘心,親自來找劉春霖,他們在清末有過相同政治主張,但劉不客氣地說:“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豈能隨汝而毀我之譽。”

全面抗戰爆發前夕,好友金選三將劉春霖騙到天津,在英租界給他找了藏身處,但劉表示:“父老慘遭蹂躪,我當了逃兵,真是愧對先祖之教導。”堅決回到北平。北平淪陷後,王揖唐當了漢奸,幾次請劉春霖出山,許以北平市市長之職,劉不為所動,罵王是“筋骨軟的東西”。

王揖唐一怒之下,讓日本兵抄了劉春霖的家,劉春霖好藏書,積累善本超萬卷,被全部沒收,後在社會輿論壓力下,予以發還。劉春霖患有心臟病,經此挫折,在睡眠中突然發病去世,時年71歲。

第一人中最後人——末代狀元劉春霖

晚年劉春霖

當年不肯為劉春霖擔保的胡光籤晚年生活困頓,劉託人予以資助,胡稱:“潤公(劉春霖字潤琴)不記我前嫌,我已敬佩不已,今尚惦記我的生活,助以重金,更為不安。過去之事,悔恨不及。”劉春霖卻說:“以前之事,我從未記恨胡老廩生。”

第一人中最後人——末代狀元劉春霖

末代狀元劉春霖雕像

因為是狀元,劉春霖雖經世變,一生尚算平穩;但也因為是狀元,劉春霖被各派利用,壯志難酬。劉晚年熱心公益,在教育、賑災等方面貢獻甚多。被贊為“中華脊樑”和“義士狀元”。

【網絡資料蒐集整理】

【點關注,多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