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哑女

从前,在一个小山村,有一个女孩自打生下来就不会说话,大家都叫她哑女。

哑女天生丽质,看到她的人都说可惜,如果不是哑巴,那真是天下难找的大美人。

民间有种说法:十哑九聋,而哑女并不聋,耳朵好使。

哑女十二岁便开始学纺织,到了十六岁就是纺织高手了,进步非常快。

论讲,古代女孩到了十六岁就要谈婚论嫁了,但哑女没人愿意娶她,就怕娶了她又生出个哑女来,那可糟糕透了。

民间故事:哑女

不管是用棉还是用麻,哑女都能纺织出别人无法纺织的布料来。还有,她还善于染色,想染什么颜色就染什么颜色,用的也就是山上植物捣烂的质染的,属于天然色素。

美女要好衣,哑女似乎天生就懂这个道理,给自己织染了好多艳丽的布料,做了好多自己喜欢的衣服。穿着自己织染,缝制的衣服,哑女就像下凡仙女一样美丽动人。

在哑女十八岁的时候,还没有人上门提亲,但她相信命中注定的郎君一定会来。因此,她还为臆想中的郎君纳了不少布鞋,缝制了不少衣服,就是等他来。

哑女这样做显然是可笑的,完全是根据她个人的想象来做。

夏季来了,大家的眉头都紧锁起来。如果大雨接连下上一个礼拜,洪水肯定会暴发,那么村里又将面临水患,家家都得爬上阁楼。房屋陈旧,不耐水浸的,可能会塌掉,那一家子的性命就很危险了。

真是愁什么就来什么,天刚黑的时候,决堤了,洪水如猛兽般冲进了村庄。

自然灾害来临之际,大家听见了鼓声,非常急促。

民间故事:哑女

那鼓是放在祠堂里,不是发生紧急情况,没人会去敲。只要听到鼓声,所有人都知道大事不妙,会立即做出反应。

大雨接边下了几天,鼓声响起,肯定是洪水来了,故而,大家第一反应是赶紧上楼。

明明知道洪水来了,不顾个人安危跑到祠堂敲鼓,又是谁呢?即使大家都上了楼,鼓声还不断。敲鼓人俨然是怕还有人没听到,不停地敲着催促。

当洪水将整个村庄淹了一半,只露出半截房屋,半截树林的时候,鼓声才停了。

大家都很担心敲鼓的人,唯恐敲鼓人为了大家来不及上楼被水冲走了。

两天之后,洪水退去了,大家急忙到祠堂去看,但没有见到人。

这时,有人急急地跑来说,祠堂门口的树上挂了一个人,看着装好像是哑女。

祠堂门口有一株古老的松树,大家来到树下仰头一望,可不是吗?正是哑女。

哑女挂在祠堂门口的松树上,而不是在自家的阁楼上躲避洪水,不用说,就是她敲的鼓。

有人搬来了梯子,七手八脚把哑女从树上搬下来,发现她已经没有了呼吸。

哑女天生哑巴,已然不幸,而今为了大家,她献出了自己年仅十八岁的生命。每个人心里都很难过,觉得应该把她当成村里的寿星来安葬,葬在风水最好的明月山。

人死了,按照当地的风俗,凡是死者生前最喜爱的东西都放在棺材里陪葬。哑女最喜爱的就是她自己织染的那些衣物和纳的布鞋,只是数量实在太多,即使两口棺材也装不下。

正当盖上棺材盖准备下钉时,村里来了个陌生人,只见他背着行囊,轻摇纸扇,面容洁白,一看就是个游山玩水的书生。

书生来到哑女的棺材前轻吁了一口气,说:“小玉,你这一觉睡得可香了,恕我来迟,你醒醒吧。”

民间故事:哑女

听书生的口气,好像他对哑女挺熟的,连她的真名都能叫出来。

“郎君,你总算来了,等你等得好苦啊……”棺材里传出此声,把众人吓了一大跳。

哑女死而复生,还能开口说话,她做的那些衣服和纳的布鞋也正好合书生的身,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书生没有多说话,把哑女搂在怀里,那情深意切的样子令人不敢直视。

“天无声,地无声,声声在心……”书生未吟完下句,便和哑女化成一缕轻烟,消失地无影无踪。

自此之后,每当洪水来袭之际,祠堂的鼓都会自己咚咚作响,提醒大家赶紧上楼。大家都相信那是哑女敲的,只是她已经成了仙人,凡人无法看到她而已。

至今,书生那上联:天无声,地无声,声声在心,仍无人能对得出下一句,也是遗憾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