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

昕瑞生態

農村俗語“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還真的面積縮小了許多,因為現實情況是“五里不同村,十里不同俗”,十里地改規矩,在很多地方約定成俗,不用千里,也不要百里,十里地的規矩都會不一樣,像棒奔霸的家鄉,一個六線縣城,由於漳河的跨越,有幾個鄉鎮在漳河南,(好像漳河也是河南河北分界線)這幾個鄉鎮和我們漳河北的規矩就大不一樣,漳河南的幾個鄉鎮,一說話就曉得是南岸的,尾音不一樣,都帶兒字拖尾,很容易辨別的家鄉口音。

農村風俗和規矩,其實有時候每個村落都不一樣,都是經過千年的巡禮流傳至今的一些習俗文化,囊括婚喪嫁娶、蓋房吉日、學子考學、生老病死等等一切跟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都會納入到自己的習俗中來。

不同俗更是能辨別兩姓之間或者是村落之間的默契和應變能力,到哪隨哪的規矩,好像是約定成俗的契約,先說婚禮,一般都要按照女方家裡的婚約俗規進行,男方除了顯示自己的大度之外,主要因素還是因為息事寧人不管怎麼樣,也要娶媳婦的態度。既然有這規矩,不二話,按照規矩來就可以。


像棒奔霸這的習俗有很多,婚禮結束後,必須第二天(現在很多改成當天的了)回門,新女婿回門,這不是找虐嗎?媳婦家所有的嫂子齊上陣,不扒掉你褲子,最起碼鞋是肯定找不到的,傍晚你想回家?好說,有人管事,紅包拿來,多麼簡單一句話,我也參加過這樣的事情,朋友兒子結婚,由我帶隊回門,進院之後,我那可憐的侄子就被扒的只剩下一條內褲,老老實實蓋著被子低頭無語,然後由我們跟對方討價還價,要回衣物和鞋子。

我說怎麼出門給了兩千元,朋友家長一直叮囑要分開放,因為到這會要進行討價還價,對方開始張嘴要三千,因為錢是在我身上,我也按照部署已經分放好幾處,自然要討價,最多出五百,啪的一下,把早已經準備好的五百拍在桌子上,證明不理虧,雖然金額有所差距,但至少態度必須有,五百人家自然是不同意,其實這事都屬於插曲,根本不在主要議題之內,對方的家族家長除了陪我們喝酒之外,對於這些事,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些都屬於鬧新新郎,記得最後我是艱難的掏出了一千五,事情方為解決,鞋子給了,褲子衣服都給了,還給吃了餃子,人家意思是這麼多嫂子給包餃子,不給錢不讓吃,不吃餃子自然不能回去,唉。。。。農村一些規矩真的很讓人無語。。

農村很多的規矩十里地都不一樣,像我們對於比較陌生的村莊、鄉鎮,有朋友或者親戚家有事,必須要提前問清楚,該地的什麼規矩,有時候不問直接去,會鬧笑話的。有一次我們一個朋友家辦白事,按照我們漳河北的規矩,自然要帶上花圈、鞭炮、三響雷等等祭品,到哪之後,才曉得,人家那根本就沒有辦事放鞭炮這一說法。。。。肯定不能帶回去,咋辦,回來時候找了個沒人的溝渠,燃放完畢才回家。

對於農村 ,“五里不成村,十里不同俗”的規矩,說實話,我是真的相信的。十里地改規矩,每個村落規矩都不相同,一定要先做好充分的瞭解在下決定,歡迎大家補充評論。謝謝。


棒奔霸

是這樣的,但是大體上沒有多少改變。

比如我這邊,老人過世了,一般就辦三天。如果老人是高壽歸天,就時間延長。曾經有九十八的老人的辦了半個月。

第一天,通知親朋好友。

第二天,超度,弔唁。

第三天,下葬。

而我隔壁城最少一個星期。

結婚也有,這邊嫁女是喜事,女方酒席熱熱鬧鬧辦個一兩天。(第一天算是準備)

隔壁卻不認為是喜事,女方家就擺一張桌子在正門口,時間不定,沒有正席,來四五個客人後打點菜一盆上。總之很簡單。而且送親的時候在半夜,儘量不讓別人知道已經被接走了,並且哭著送上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