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人得死,那人跟妖比呢?

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创作时代约为明代中叶之后,时值明武宗朱厚照当政,宦官弄权,政治黑暗。吴承恩有感于社会现实,取材唐代玄奘取经的历史事件,并集合了有关取经故事的民间文学精华,穷其一生,最终写成了这样一部充满魔幻色彩与理想主义的古代神话小说巨著。


人比人得死,那人跟妖比呢?

时间走到上世纪90年代,被大陆文学青年们奉为神作的《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大话西游之大圣娶妻》两部作品,更将周星驰推向不可撼动的“喜剧之王”宝座,而剧中的至尊宝与紫霞仙子,也成为最令人唏嘘感念的银幕CP之一。

人比人得死,那人跟妖比呢?

少年时读《西游记》,只为书中那些瘆人的情节、瑰丽的想象所吸引,崇拜着孙悟空的武力高强七十二般变化,嗤笑着猪悟能的好吃懒做,存在感极弱的沙僧并不能引起我们多大的注意,而唐长老那张一受到惊吓便仓皇失色的“小白脸”、一跟悟空起冲突便默默念起“紧箍咒”的举动便是这个角色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如今时至中年,再回过头去重读“西游”,悟空还是那个金光闪闪的悟空,只不过从团队合作的视角,他也许并不是一个可以承担太多压力的完美员工;八戒仍然好吃好色,只是他也有他自己狡黠而接地气的智慧;任劳任怨的沙僧一直背着的行李里未必有一副麻将,但他的身上却一定有着老实人性格中自带的些许不足。如果说,对上面三位“徒弟”的认识无非是更为加深一步,而对于“师父”唐玄奘,这个童年印象中一见妖怪就软瘫,屡屡用紧箍咒把孙悟空折磨得满地打滚的白面和尚,对他的形象认知则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改观。

唐玄奘自幼出家,青年时接受唐王嘱托,孤身踏上西天取经之路。途中得到神佛指点,收服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三个徒弟,一路斩妖除魔,战胜所有艰难诱惑,终于从西天将真经取回,重返大唐福泽天下。这样一个人物,身上同时拥有着“人性”的弱点与“神性”的光辉,这一対唐僧性格中一直互相缠斗的矛盾属性,也为小说与相关影视作品中精彩的戏剧冲突打下了伏笔。

一、“人性”的弱点

唐僧性格中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胆小”二字。作者在描写唐僧遇见妖怪时,“不是写他‘纷纷落泪’‘魂飞魄散’,就是说他惊得‘坐不稳雕鞍,翻跟头跌下白马’。”如果用一个字来准确形容这个时候的唐僧,那就是:怂。

抛去“金蝉子”转世的前世背景,在本次人世轮回中,唐僧其实就是一个肉体凡胎,却被神秘的命运之手选中,叫他去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直面各种造型奇特的妖魔鬼怪。他在途中收下的三个徒弟,名为“徒儿”,其实也都是嘴尖毛长的妖怪:悟空是个猴精,八戒是个猪妖,沙僧是个鱼怪,他们都曾犯过杀人甚至吃人的“原罪”,都有厉害武器在手,都有超凡法术傍身,也都有与众妖纠缠狠斗的作战经验。

人比人得死,那人跟妖比呢?

只有那唐长老是个白白净净、没有任何犯罪经验的凡人。他这样一个纯洁的小鲜肉,喝了皇帝递过来的送行酒,骑着白马出了太平的长安城,接下来这一路风霜扑面,多少青面獠牙流着口水呀呀叫唤着,要来蒸他煮他杀他吃他。试想换成任何一个赤手空拳的凡人,面对疯狂的攻击性生物,而且还都是奇形怪状修炼成精的妖怪,内心的恐惧都可能会将这个人瞬间击倒,瑟瑟发抖瘫软在地尚且好说,只怕一口气出不来顿时暴毙的都大有人在。

人比人得死,那人跟妖比呢?

所以我以为唐僧在碰见妖精时候表现出来的“胆小”,其实只是一个活人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此而已。只是在徒弟们英勇无畏的解救动作映衬下,这正常的肾上腺素分泌就成了唐僧说不清道不明的性格缺陷。老话说:“人比人得死”,那人跟妖比呢?

唐僧性格中另外一个致命缺点,恐怕就是“敌我不分”,《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吴承恩安排“三打白骨精”桥段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唐三藏本是得道高僧,心怀慈悲,大善之人。之所以会被白骨精一再欺骗,最后中了离间之计驱逐孙悟空,除了他本身没有“火眼金睛”这一装备,实在无法看清妖怪真面目,并且也缺乏同妖怪的往期斗争经验——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因为他的极度善良。善良本没有错,只是这毫无防备的善良一旦被恶人利用,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

作为出家人,并且是一个身家清白、为当朝皇帝所器重的出家人,唐僧除了本性善良,其实还难免带着一些清高之气。还是在“三打白骨精”环节,唐僧误会孙悟空随意杀人,写了贬书驱逐大徒弟,悟空临走想拜他一拜,唐僧此时如何处理呢?他“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当孙悟空好意嘱咐沙僧“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此时递出的话是:“‘我是个好和尚,不题(提)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唐僧极为爱惜自己的羽毛,“好和尚”这个名声甚至重于性命;为了“好和尚”这个名声,他毅然走上了取经之路,现在,他也准备为捍卫它而死。

善良与清高,本非贬义,甚至应该算人性中值得赞许之处。只是一旦失去应有的判断力与警戒心,而为坏人所利用,就成了作恶的帮凶。唐僧的“敌我不分”就由此造成。好在经过“三打白骨精”一役,被妖精拾掇一番认识到自我的错误,他这点臭毛病多少还是收敛了一些的。

二、“神性”的光辉

前面说过,“取经小分队”的四名成员中,有三名是有命案在身的。对了,别忘了白龙马,它其实也不是个吃素的主儿。一个手无寸铁的落发之人,纯情的、不谙世事的男子,除了那几句背诵紧箍咒的手段,以及观音菩萨不定期的默默加持,如何能以一己之力控制好老谋深算的徒弟们,遏制他们体内的兽性,保证自己的肉身不被突然撕碎呢?

第一,靠的是远期收益的诱惑。齐天大圣,天蓬元帅,卷帘大将,五百年前都是云头招摇的主,想来那是何等的风光!忽然有一天,大家都成了堕入凡间的天使,一个在五指山下压着,一个在流沙河里泡着,天蓬元帅还特别惨,脸在猪圈里首先着地了。颓废,绝望,没吃没喝没自由,冷冷的雨点啪啪拍打着他们的脸。

这个时候,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给指出了一条生路,说只要保得这个东土大唐僧人取得真经,大家伙儿“功成后自有好处”。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接受这份保镖的工作,你就不再是被天庭打压的混混了,必要时还会得到天庭的帮助;如果干得好的话,你们还有机会重新位列仙班。

虽然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可以跑到西天大雷音寺,但他心里清楚,只有通过这场艰苦的马拉松朝圣才可以助他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与接纳,他留在家乡的那些个猴子猴孙们也才可以继续得到美猴王的终生庇佑。在磕头认师之际,五百年前那个张扬叛逆的齐天大圣已经被头上戴着金箍的孙悟空所取代,充满“赎罪”意味的取经之路就此开始。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猪悟能、沙悟净与小白龙。所以,这像不像桀骜反派与警方合作“洗白”身世的故事呢?

第二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靠的是唐僧身上那可贵的“神性”的光辉。这里且不用说唐僧的才情吧,对诗做赋的才能也许能吸引树精雅妖,却断不能赢得三个武夫徒弟甘心为他抛头颅洒热血。

那唐僧靠的是什么呢?

首先,靠的是他的勇于担当。以一己之力接下重任,去向那平常人不敢去的路,从此千难万阻百折不回,这真的是一个靠谱的取经人,有担当的好和尚。

其次,靠的是他的自律。面对女妖精、女国王等身娇貌美女菩萨们的眉目送情,他一心向佛,坚辞好意;猪悟能那么好色的一只猪妖,也被他的精神感染,最终没有中途跑回高老庄,而是去成了西天,最后谋得了“净坛使者”这么一个实惠的岗位——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啊。

人比人得死,那人跟妖比呢?

最后,靠的是他身上最为可贵的品质,那就是意志力。唐僧论本领比不上悟空,论机智比不上八戒,论体能比不上沙僧,唯有“一心求取真经”的意志是其余三人谁也比不上的。为了求取真经,他放弃了皇城的安宁生活,走向那无法预测的西去之路;为了求取真经,他接受了三个相貌丑陋秉性好斗的妖精徒弟;为了求取真经,他遵循佛家清规戒律绝不留恋美色富贵;为了求取真经,他即使被妖精吓破了胆子第二天还是要接着往西去......这无比坚定的意志力,恰恰是作为团队领袖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勇于担当,极度自律,意志坚定。这些正向的品质使唐三藏超越了凡人的局限性,赋予他以“神性”的光辉,也获得了见多识广的三个妖精徒弟的认同(包括白龙马的认同),最终将这所有成员引向了取经事业的成功。

进入二十一世纪,各大新锐导演按照时代需求与个人理解,对《西游记》做出了新颖的解析,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有:描写青年玄奘经历的《西游降魔篇》,一洗中国动漫近年颓势的高分动画片《大圣归来》,以及2017年贺岁档推出的由当红流量小鲜肉主演的《西游·伏妖篇》。这些影片的票房或高或低,口碑亦是褒贬不一;无论票房有多少水分,亦或口碑如何触底反弹,它们都是剧组顺应时代需求给出的作品,同时也结合了主创团队自我的思考与尝试在里面。可以看到,以上作品虽然同样是围绕《西游记》而衍生,但其中的“唐僧”形象,相较从前的文学及影视作品中那些几乎固化的胆怯懦弱、敌我不分甚至有些令人讨厌的唐僧,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变化的时代催生了这些有着陌生面孔的新西游。

人比人得死,那人跟妖比呢?

人比人得死,那人跟妖比呢?

通过上文对唐僧性格的一系列分析,我也可以得出我个人对于《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认定:唐僧身上的正向能量很强,作为一个纯粹的凡人,他意志坚定、洁身自好,无比忠诚于“取经”这个天赋使命,这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取经小分队”精神领袖的魅力所在。而他身上那些“人性”的弱点,比如胆小、敌我不分、过度善良,也确实在取经过程中给团队带来了不少困扰,好在最后都在团队合作的帮助下有惊无险——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精彩的戏剧冲突,也正是《西游记》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名著的原因之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