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達綱領批判》簡介

《哥達綱領批判》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文獻,包括馬克思的《德國工人黨綱領批註》和他在1875年5月5日給威·白拉克的信。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逐條批判了綱領草案中的拉薩爾主義觀點,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針對拉薩爾派離開生產關係空談“勞動”和“公平分配”的錯誤觀點,馬克思指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例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是:生產的物質條件以資本和地產的形式掌握在非勞動者手中,而人民大眾所有的只是生產的人身條件,即勞動力。既然生產的要素是這樣分配的,那麼自然就產生現在這樣的消費資料的分配。”即使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者也不可能得到拉薩爾所謂“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只有從社會總產品中扣除用於補償生產資料、擴大再生產、建立後備基金、支付管理費用、滿足共同需要、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設立基金等各部分之後,才談得上在勞動者之間進行消費資料的分配。在闡述未來社會的分配方式時,馬克思第一次區分了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兩個階段,並闡明瞭兩個階段的基本特徵,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由於在經濟、道德和精神上都還帶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痕跡,消費品分配只能遵循商品等價交換的原則,即實行按勞分配,“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後,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隨著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財富極大豐富和人本身的全面發展,“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馬克思還批判了拉薩爾派所謂廢除“鐵的工資規律”的謬論,指出正確的提法應當是廢除“僱傭勞動制度”。針對拉薩爾派關於“依靠國家幫助建立生產合作社”、“自由國家”等錯誤觀點,馬克思闡明瞭歷史唯物主義關於國家的基本觀點,強調了國家的階級性,指出現代國家“都建立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基礎上”,並明確提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後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此外,這部著作還論述了工人階級政黨在教育和宗教等問題上的重要觀點。

1875年2月,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和全德工人聯合會(拉薩爾派)在哥達召開了合併預備會議,並擬定了合併綱領草案《德國工人黨綱領》。馬克思針對這個綱領草案於4月底5月初寫了《德國工人黨綱領批註》,並把它和信一起寄給了白拉克,後來該著作被通稱為《哥達綱領批判》。

《哥達綱領批判》最早由熊得山譯成中文,1922年發表在北京《今日》雜誌第1卷第4號(馬克思特號);1925年上海解放叢書社出版了李春蕃(柯伯年)的中譯本; 1939年延安解放社出版了何思敬、徐冰的中譯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