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白起領軍伐趙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

芳緋文學

白起,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家和軍事統帥,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而且位列四大名將之首。白起從軍數十年,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從未有敗績,被譽為“常勝將軍”。
白起率領五十萬秦國大軍面對趙國的四十五萬軍隊,在長平展開了殊死的搏殺。秦軍在白起的指揮下,最終打敗趙軍,並俘獲趙軍四十萬人,而這四十萬人最後被坑殺。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率軍直逼趙國首都邯鄲。而此時的秦昭王卻採納了謀臣的建議,令白起撤兵。
然而,長平大戰數月後,秦昭襄王又令秦軍攻打邯鄲。白起認為:此次攻打邯鄲與上次截然不同,上次是趙軍在長平新敗,秦軍可乘勢一舉攻破邯鄲。而這次,趙國已得到數月的休養和補給,軍力已得到極大的恢復。另外,秦國虎視眈眈,覬覦天下,其它各國已有戒心。常言道唇亡齒寒,趙國若破,接下來必定是其它各國。因此,這此伐趙,其它各國必然起兵相救。那時,秦軍可能腹背受敵,必敗無疑。白起在勸諫秦昭襄王不要出兵不成後,稱病拒絕率軍前去伐趙。
事實正如白起預料的那樣,新的一次征戰,秦軍被趙國等聯軍打得丟盔卸甲、一敗塗地。秦昭襄王急令白起率軍救急,但白起拒不接受任命,甚至秦昭襄王親自來請,也被他拒絕。惱羞成怒的秦昭襄王最後下令白起自戕。一代名將、中國歷史上最耀眼的一顆將星就這樣隕落了。
那麼,為什麼說白起領軍伐趙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呢?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不去就是抗命不遵,那必然招來殺身之禍,事實也是如此。
如果領兵去了,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是打了勝仗,二是打了敗仗。如果勝了,說明你白起原來的預言是危言聳聽,就是不想為國出力,就是在違抗君命,而且還使那麼多軍人喪命,應死。如果打敗了,不但毀了自己一世的英名,而且那更是自己的奇恥大辱,就是不被執行軍法,那時自己也決不會苟活在這世上。
白起認為:正確比生命更有價值。這不僅是他久戰不敗的真諦,也是他追述完美軍事生涯、不向君王妥協,最終落個自刎悲劇下場的原因。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伐趙,必定會成為白起一生不敗的汙點,或許戰死,或許自刎沙場。把自己和一生功績埋在戰場。

不伐趙,得罪了秦昭王,也是一個死。功高蓋主,秦國除了國,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賞賜給他的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所以白起落得自刎結局。

但是相比於戰敗死於沙場,白起更加寧願選擇後者吧。現場是他的一生功績的體現,也是他唯一可以掌握的地方,心中的信仰,不容汙濁

寧願一死,但求問心無愧。一代殺神,白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