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

叔本华(德文原名: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

伟大的“快乐导师”伊壁鸠鲁,将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三大类

首先是必要的自然需求,譬如衣食住行这一类比较容易得到满足的需求,但若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痛苦。

其次,也是自然的需求,但并非必需,如某些感官的满足(在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录中,伊壁鸠鲁并未提及他所说的感官意味着什么,我会在此补充一些,对他学说的论述在某种意义上将比其原文更为明确也更为准确),要满足这些需求相对来说难一点。

叔本华|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

第三类需求是既非自然的也非必需的,那就是对奢侈、铺张或是浮华的无止境的需求,这类需求更是难以满足

人类对财富的渴望,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呢?

这很难界定因为要满足一个人对财富的欲望,无法用绝对或明确的数量来衡量,只能在一个人期待得到的财产和他实际拥有的财产之间,取一个相对的量。衡量一个人的幸福若是只看他拥有了什么,而不结合他想要得到什么一起作参考,这就好比计算一个只有分子却没有分母的分式,是无效的。

叔本华|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

一个人若是从未想过要得到某样东西,那么也就不会感到失去,有没有这样东西,他都一样高兴;而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才会使人倍感痛苦。

每个人都期望得到更多,但格局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视野限制了我们的所得。如果有一个东西摆在眼前,并且看起来是在轻而易举就能够得着的范围之内,我们就会很高兴;但是如果中途困难重重,我们就会觉得苦恼。但那些超出视野之外的东西则对我们毫无影响。所以,富人们大把的钱财对穷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反倒是一个有钱人却会因为某个希望落空而无法从他的财富中得到安慰。财富就像是海水,越喝越渴,名望也是这样。

叔本华|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

为什么失去财富、繁华过尽后,一旦最初的剧痛结束,人们很快就会恢复到以往的习性中去呢?这是因为一旦命运减少了我们拥有的财富量,人们很快就会相应地减少自己对财富的索取量,降任了要求。

当不幸降临的时候,减少我们的需求量是最痛苦的地方;但当我们这么做了,痛苦就会变得越来越少,直到毫无感觉,就像是伤口慢慢愈合了。反过来,若是好运当头,我们的需求就会膨胀起来,快乐也因此应运而生。可惜这种喜悦的感觉持续不了多久,膨胀感一旦结束,喜悦也就戛然而止一我们习惯了已经扩大的外在需求,欲求越来越多,对已经拥有的财富就会不以为然。在《奥德赛》中有一篇文章说明了这个真理:“人们踌躇不定,就像人神之父赐予的白昼。

叔本华|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

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就是因为我们的欲求越来越多,期望越来越高,却总也无法企及,永远不能满足

人类的存在完全植根于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需求上,难怪我们重视财富胜过其他任何东西。不必再惊叹获取利益已成为人生唯一的目标,一切不能谋利的都被踢到了犄角旮旯譬如哲学,就一早被声称信奉它的人扔到一边去了。

人们常常因为渴望金钱、热爱金钱胜过其他一切,而受到谴责。但实际上,人类天生就是热爱金钱,这种热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金钱啊,就像是不知疲倦的希腊海神,能够满足人类对一切物品的需求和各种欲望。

叔本华|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

其他的任何东西,一次只能满足一个愿望、一项需求:饿了才需要食物;想喝的时候,酒才醇美;病人需要药物;只有在冬天才需要穿裘皮大衣;而爱情,只对年轻人来说是绕不开的,诸如此类:所有这些都只是相对的“好”,只有金钱才是绝对意义上的“好,它并不只是满足某一特定的具象的需求,金钱甚至可以满足一切抽象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