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否認大數據殺熟 浙記者上路實測

滴滴否认大数据杀熟 浙记者上路实测

日前,網上傳出滴滴“大數據殺熟”的聲音。該爆料稱,用滴滴打車,同樣的出發點,同樣的目的地,價格卻不一樣。而且遠距離來看,蘋果手機要比安卓手機貴4塊左右。

“滴滴平臺上不允許價格歧視。以前沒有,以後也永遠不會有。”最近,滴滴出行在官方微博發佈公司首席技術官張博在內部論壇的帖子貼圖予以否認。張博稱,預估價並非實際價格,因為大數據按照毫秒刷新,路況又是主要變量,肯定會有波動。

滴滴否认大数据杀熟 浙记者上路实测

再來看安卓手機和蘋果手機的對比測試,晚上8點07分,從杭州洲際酒店到浙江日報社,蘋果手機的拼車、快車、優享價格分別為18.3元、20.6元和24.3元,而安卓手機的價格為17.9元、20.1元以及23.8元。

滴滴否认大数据杀熟 浙记者上路实测

從兩組隨機測試的結果來看,在相同的時間下,輸入相同的出發點、目的地,拼車、快車以及優享的預估價確實有差別,但差別不超過0.5元。

張博稱,首先,滴滴平臺不允許價格歧視,價格不會因人、因設備、手機系統而不同。創造用戶價值是公司的價值觀,也是做事的基本底線。其次,預估價和實際支付車費不同,前者是行車前的參考,會實時波動,後者是根據行程標準給出的價格。

張博給出了“預估價”波動的可能原因:

首先,預估價根據定位、路況、里程、時長變動。其中路況變化最快,滴滴預估價是“按毫秒實時刷新的”。伴隨手機進入界面時間不同,價格也可能不同;其次,滴滴顯示的預估價金額=預估價-優惠券抵扣金額。有些網絡曬圖忽略了優惠券抵扣;此外,網絡環境複雜,可能導致定位不同,造成最終車價不同。

“這不是‘殺熟’現象,而是‘殺對價格不敏感的人’。”大數據專家、電子科技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濤表示,不同的消費者看到不同的價格,大家往往一聽到這個就覺得是價格歧視。其實可以反過來想,有些消費者看到的是原價,有的消費者可能會看到優惠券、返現券後的價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