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可以失敗很多次,而項羽不行?

夢爾斯泰1

司馬遷寫《史記》,給了項羽“本紀”的待遇,這可是帝王的禮遇。為什麼呢?

因為漢朝之“漢”,乃是項羽所分封,在某種程度上,劉邦並非繼承的“秦”的法統,而是“西楚霸王”的法統。當然,隨著漢朝統治的穩固,政權合法性逐漸深入人心,這種法統的說法就沒有必要了,然而在作《史記》時,反映了相當一部分人的認知。

秦朝二世而亡,項羽則是一代而終,比起暴秦尚且不如,他年少時候的“彼可取而代也”也蹈了亡秦的覆轍,孰不謂君以此始,必以此終乎?

項羽之敗亡,在於其實力本不足以凌駕於眾諸侯之上,僅作為諸侯霸主,卻行皇帝之實,在政治名分上,軍事實力上都不具備碾壓的實力。

項羽祖上本在魯國(項國),戰國後期魯國被楚國吞併,由於楚國實行是並國制度,項家也成為楚國的封建貴族。楚國國勢危難,項家以兵學入仕,顯達於楚國官場,不過數十年功夫,遠遠比不上800年楚國的老牌貴族,在貴族裡屬於暴發戶級別,其號召力和影響力都不足夠,因此范增才會勸項梁立楚懷王之子為王。

項羽成為諸侯霸主,只是一戰之威,項羽兵力不過5萬-8萬,裹挾40萬諸侯聯軍進軍關中,其時項羽再怎麼能打,也只是楚國上將軍、長安候,號“魯公”,其政治地位比起劉邦的“漢中王”都還要低,其他六國君主都是幾百年王侯世家,不會把項羽放在眼裡。

項羽東歸後,遷徙楚懷王往郴州,並令九江王英布遣將殺之,遂並有楚國舊地,兼眾30多萬,稱“西楚霸王”,此時項羽才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秦末諸侯霸主。

此時的六國舊主都已復辟,他們承認項羽是天下霸主的前提是項羽先承認他們政治地位的合法性。項羽在分封的過程中,有意厚此薄彼,不排除項羽有日後削平諸侯國的打算,立都彭城本就為方便出兵平叛——項羽也是對自己的軍事能力太過於自信了。

項羽所在的位置進行的分封,換做誰來做,都不會討好——天下就那麼大,有功之臣那麼多,人人都想爭;六國舊貴族勢力龐大,也要進行承認。這樣,分來分去,必然滿足一些人,得罪一些人。項羽是做了諸侯國反叛的準備,這從分封后齊國立刻反叛,項羽即刻帶兵平叛的迅疾上就可以看出來。

項羽只是千算萬算沒有算到韓信能夠幫助劉邦還定三秦,而且立在秦地的三個王,在2年前還叱吒風雲,如今卻不堪一擊,不能幫助他守住關中,讓劉邦獲得了穩固的根據地,從此難以被徹底擊敗。劉邦順利還定三秦之地,已經立於不敗之地,最不濟也能拒關守河,中分天下。

項羽在齊地平叛,劉邦從關中殺將出來,不幾月時間,對項羽分封不滿的諸侯,都站隊到了劉邦那裡。劉邦意氣風發,帶著56萬聯軍,擊敗了項羽留守彭城的部隊,佔領了彭城,並在彭城以北、以東構築了防禦陣地,派遣韓信和太子劉盈回到漢中圍困還在廢丘做困獸斗的章邯。

項羽聞聽後方生變,前線被齊軍咬住,無法抽身,憤而屠城,哀鴻遍野。項羽帶3萬精騎繞道彭城西,從後方擊敗劉邦。聯軍死者甚眾,泗水為之不流,劉邦僅以身免,在滎陽遇到取勝章邯來援的韓信,穩住了陣腳,並在一場騎兵戰中擊敗了項羽騎兵的乘勝追擊。自此,楚漢相爭各輸一場,進入了為期4年的拉鋸戰,直到垓下之戰。

可見,項羽的最終失敗,在於戰國末期的政治勢力在秦末並沒有被徹底洗牌,舊貴族依然具有龐大的勢力,項羽行王霸之實,為諸侯所嫉,聯軍而攻之。

劉邦起兵時已經48歲,打了3年戰爭,已經50有餘,人稱有“長者之風”,意思就是劉邦比較厚道,所以諸侯王認為劉邦比起項羽明火執仗的壓迫,要更有安全感。劉邦團隊中的韓信更為給力,北上滅趙、收代、伐燕、下齊,整個北疆,項羽的同盟都被韓信擊敗,南方的九江王和臨江王,也被漢王的使者分析利弊後,選擇了尊劉邦而叛項羽。加上一直在梁地之間打項羽遊擊的彭越(彭越此人,項羽恨不得生啖其肉,羽之軍糧多位彭越所奪),

項羽此時已是孤家寡人。各個諸侯王勢力,都是在反叛項羽的戰爭中建立的,因此項羽不滅,他們的政治勢力就不具備合法性。所以,項羽與他們之間,必有終極對決。在公元前202年,這場終究要來的對決到來了。

垓下之戰後,劉邦打下來的地方很大,包括了中原、關中、巴蜀和西楚所在的江淮等地,在實力上凌駕於各個諸侯王之首。因此各個諸侯王共尊劉邦為帝,因此此時這些諸侯國即使全部聯合在一起,也未必是劉邦的對手。這與項羽稱霸王時的政治語境完全不一樣——劉邦是各個諸侯王一起上表共尊為帝的。

劉邦既為帝,以他的人生閱歷,異姓不足信的人際觀,使得他開始了攻滅各個異姓諸侯國的戰爭。此時劉邦以全國敵一隅,屢戰屢勝。其實,劉邦的統帥之才本就不弱,只是項羽太過耀眼。

劉邦既滅異姓諸侯國,然而各地依然有不臣勢力,尤其是遊俠盛行,不服官府。劉邦為鎮地方,也不得不分封同姓諸侯國,以鎮地方,同時對朝中的功臣集團進行制衡。這才形成了漢初的分封制。


劉邦終成帝王,開漢朝400年,項羽卻一代而終,時也,勢也,命也。不管實力有多強,能力有多大,在天下大勢面前,也只能待機而動。劉邦恰逢其會,項羽適逢其弊。所以,“九霄龍吟驚天變,風雲際會淺水遊”,項羽之敗亡,其原因是“時不利兮”也,非項羽無能之故,也非戰之罪。


而知而行

楚漢相爭時,項羽是西楚霸王,劉邦是項羽分封的漢中王。項羽作為戰神不能失敗,失敗只能有一次,劉邦作為無賴可以失敗很多次。說通俗點,項羽是穿鞋的貴者,劉邦是沒有鞋的泥腿子,二者的地位決定了他們的處事態度。


項羽是千年難得一見的兇殘戰神,他在滅秦戰爭中殺戮深重,四十萬大秦刑徒軍基本上都是項羽消滅的。項羽憑藉他的赫赫武功,天生神力威震天下,十八路諸侯都臣服於項羽的勇武之下。項羽從起兵開始就沒有戰敗過,鉅鹿之戰、平齊之戰、彭城之戰都是經典的戰役!他的自尊與驕傲不容許他失敗!

劉邦不一樣,他是秦國小吏出身,因為役夫逃跑過多,才在芒碭山當土匪。當陳勝反叛後,劉邦才攻取沛縣當了一方反秦諸侯。劉邦兵少將寡,為了活命,不得已就投奔了項梁項羽父子。劉邦就是這樣一個一無所有的人,他不在意失敗,他只在乎最終結果。



劉邦失敗後有東山再起的本錢,因為韓信在給他練兵。劉邦的兵一打完,他就跑到韓信那裡把韓信的精兵要走。關中巴蜀之地又是劉邦的大後方,錢糧兵員都可以補充。項羽的彭城是四戰之地,很多諸侯都反對他,所以他一旦失敗就再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


大秦鐵鷹劍士

有賭不為輸,劉邦屢敗屢戰,韌性十足,深得運動戰之精髓,並求賢若渴,不拘一格用人才,非常有領導人的魅力,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觀霸王則不然,鴻門宴證明其目光短淺,不聽人言,驕傲自大,霸王別姬可見其重私情,好面子,打仗還帶老婆,雖有萬夫不當之勇卻只是將才,後來一敗就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





司馬資新

因為項羽寶寶心裡苦啊,堂堂楚國貴族之後,加上自己萬夫不當之勇,在他心裡,失敗是不應該存在的東西。他也輸不起啊。

縱觀項羽的發跡史,破釜沉舟敗章邯和王離,聲名鵲起。後來滅秦國,分封諸王,自立為西楚霸王。未嘗一敗,彭城之戰,更是千里行軍三萬人打敗劉邦五十萬大軍,歷史無人出其左右。

只可惜項羽是戰士,而不是軍師或者統帥。最後垓下之戰,即便是被重重包圍之後,卻仍不知悔悟,說是天亡他,不是他不行。烏江東渡,再次崛起未必可知,但是他卻自刎認了命。一盤盡,滿盤輸。留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看點兒歷史

兩人不同的性格特點決定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性格決定命運。

用韓信的話來說就是項羽這人“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此話雖然有失偏頗,但也確實概括了項羽的性格特點。

項羽出生在楚國貴族家庭中,小時候耳濡目染,聽的盡是豪氣干雲的英雄事蹟,作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自身又“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必然養成了是桀驁不馴、率性而為,能伸不能屈的性格。

劉邦則剛好相反,出身於平民之家,混跡於市井之間,典型的街頭流氓,連他父親都稱之為“無賴”,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這些厚黑段他早都爛熟於胸。失敗對他來說算什麼,本來就一無所有,只要不死,仍然可以從頭再來麼!

在項羽的心中,他從小就把自己定位為蓋世英雄,從後來的事實來看,也確實恰如其分。既然自視為英雄,所以他就心高氣傲、自大自滿,不屑於去向別人學習,不屑於權謀之術,做事全憑自己的好惡來為之。所以他先失去韓信,後又失掉范增;所以他放縱屬下燒殺搶掠,所以他鴻門宴上沒依范增計殺劉邦!但是得天下光憑悍勇明顯是不行的,剛愎自用的性格,又不虛心採納別人的計策,而心理脆弱到禁不起打擊,雖有萬夫不當之勇,失敗也是必然的!


客觀地說,項羽的個人軍事能力,甩劉邦幾條街都不止。然而奪取天下,軍事只是一方面,政治鬥爭考量的更多是對專業性人才的發掘和運用,對天下整體局勢的把握及掌控能力,所有能坐穩天下的開國帝王,都是在戰爭末期就成功轉型,由武功轉向文治的。這些都是項羽所不具有的,而正是劉邦駕輕就熟的,所以兩人的最終結局在戰爭結束之前早就註定了。


慣與長夜

價值觀與結局

文/大悔憶智冰

劉邦、項羽二人天壤之別的結局再次證明了一條真理:人無恥則無敵。

劉邦不在乎臉面。為了逃命他可以把兒子兩次踹下車去;他在鴻門宴上可以忍氣吞聲,悄悄逃走。

他活著就不是為了臉面而是為了江山。

西方有個諺語:“尋找的就找到”,他終於找到了他的江山,所有的恥辱頃刻變成榮耀!

你也可以把他的一切看作忍辱負重,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是的,有他,才有煌煌四百零七年漢朝,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項羽出身名門望族,世代楚將,有著自己的軍事思想,神勇千古無敵,比那出身市井的劉邦不知高貴多少。

但正因為出身如此的高貴,他才在鴻門宴上婦人之仁,放走了掘墓人。

正因為出身如此高貴,他才在乎臉面,拿生命去換。

可是,事情並非那麼簡簡單單地非黑即白。

項羽、劉邦其實都是文藝青年,都寫詩。

他們價值觀不同。




大悔憶智冰

性格原因啊,按照流行說法是情商。

劉邦這人怎麼說呢?老劉家都有這傳統,一切為了自己。彭城戰役失敗後,老劉糾集的50萬人被項羽的7千人打的稀里嘩啦。這兄弟老婆都不要了,坐著馬車就跑,路上還嫌車重跑得慢,兩次把兒子推下車,幸虧車伕夏侯嬰兩次跳下來把他兒子撿起來。呂后比較悲催,被項羽俘虜後雖然沒有被虐待,但架不住如狼似虎的年紀啊,認識了審食其,然後兩人有不可告人之事。事後的劉邦心也很大。看到這大夥想到他的後代了嗎?劉備的故事是不是很像?

項羽就不行了,兒女情長,婆婆媽媽,只會唱虞兮虞兮奈若何。

劉邦臉皮更厚的就是城皋之戰,他正面拖著項羽,背後指派彭越天天騷擾項羽的糧道。項羽被這個牛皮糖折磨得沒辦法,於是把之前俘虜的劉邦父親綁在陣前,威脅劉邦退兵,否則吧他老爹烹了。老劉同志臉不變色說道,我和你兄弟相稱,我老爹就是你老爹,你如果把我們的老爹烹了,別忘記分我一杯肉羹。說完得意洋洋的四處溜達。項羽被這流氓氣暈了,下令士兵放箭。得意過頭的劉邦被射中胸口,為了不影響軍心,這兄弟拔下箭後摸了摸腳趾頭,說了句箭放的很準嘛,都射中我腳趾頭了。掙扎回去後立刻人事不醒,好在最後沒掛。

當然,劉邦的氣度也比較大,項羽就比較小氣了。史書記載項羽給部下封官,銅印都刻好了,最後還是捨不得封,結果印都生鏽了。劉邦呢?在城皋前線和項羽苦苦支撐,特別希望韓信能從山東抄項羽的後路。韓信這傢伙當時腦袋秀逗了,覺得自己功勞很大,希望能封個王,又不好意思直說,寫了封信給劉邦,說齊地初定,比較混亂,需要一個牛逼人物鎮守,希望劉邦能封他為假齊王,就是代理齊王。劉邦收到信後,酷愛洗腳的他把腳盆都踢了,大罵!老子在這裡苦苦支撐,你他媽要做假齊王!幸好旁邊的酈食其明白事,拉了一下他。醒悟過來的劉邦馬上說,男子漢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齊王,幹嘛做假齊王!命令一下,韓信立刻動兵,項羽於是over。

其實劉邦這個小流氓確實會用人,他一直嘲笑項羽有個范增都不肯用,而他手下要麼是屠夫,要麼是獄霸,或者小公務員,盜嫂偷金都沒啥事。

你說出身牛逼貴族的項羽遇到老流氓能行嗎?


徐徐27647617

因為政治決定軍事,而不是反過來!

如果楚漢爭霸只是劉邦和項羽在爭奪天下,那麼劉邦就沒有什麼機會了,他不會有失敗很多次的可能,一次就完了。然而楚漢之爭,表現形式上是劉邦和項羽在打,實際上是對秦亡以後的政治形態進行一次重新的洗牌,在這場戰爭中,決定勝負的不會是一場戰役或是幾場戰役,而是民心所向,諸侯所投,千言萬語換做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



我們首先來考慮一個問題。劉邦在開始反項羽的時候,一路高歌猛進,沒有費什麼勁就攻破了項羽的都城彭城。雖說後來讓項羽殺了個回馬槍,損失慘重,但同時期,項羽卻不能攻破關中,直取漢中,也給劉邦來這麼一出,為什麼?事實上,在楚漢相爭的四五年裡,項羽始終就走不出河南地界,來來回回就是魏梁之地,而在滅秦之戰中,項羽雖然遇到秦軍主力,也很快擊潰了他們,直接去打函谷關,入取關中,如探囊取物!同樣是打仗,為什麼前後差距這麼大?



因為項羽的政治失敗了!滅秦的時候,正如韓信謀士蒯徹所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所以亡秦是民心所向,項羽不用考慮政治上的因素,只努力打仗就行,而打仗,正如韓信所說:項王為人,暗惡叱吒,千人皆廢!也就是說同時期,沒人打得過項羽!


楚漢之爭,形式又為一變!亡秦之後,項羽為天下宰,但宰割不均!被分封的十八路諸侯,貪圖自己所得,在楚漢之爭中處觀望態度,而那些在亡秦戰爭中出力卻沒被分封的豪傑當然就會對項羽不滿,像陳餘,彭越等等,就會站到項羽的對立面,而項羽這個人又是不願分利給別人的人,所以才造成了他屢次能擊敗劉邦,但卻無法決定戰局的情況。

戰爭,打的也是後勤,就梁地一處,彭越到處阻斷燒燬項羽的糧道,他根本無法進軍,只得不斷的驅趕彭越,彭越呢?就跟你打游擊,你來我跑,你走了我再來,反正你再能打,就是一個人,你分不了身,我就給你搗亂。



劉邦是個政治天才,只要打項羽的,要什麼給什麼,絕不吝惜。在正面戰場,主要由劉邦對抗項羽,當然,誰也打不過項羽,就造成劉邦老逃亡的局面,但與此同時,韓信在消滅那些牆頭草的諸侯,彭越在毀壞項羽的糧道,從政治上來看,劉邦完全掌握著局面,所以劉邦戰敗了一點不影響大局,他跑回關中就完了,組織力量再來,而項羽喪失了亡秦時的民心所向,又不被諸侯信任,有能力的人跟隨他什麼也得不到,紛紛背棄,即便他能在軍事上打贏劉邦,只要劉邦不死,他也沒什麼改變局面的作為,而等到他的勢力消耗的差不多了,死的那一定是他!



從軍事上來說,亥下之戰是一場圍困戰,而不是圍殲戰,實際上沒有人能打過項羽,但能困死你!項羽的部隊在被圍困,極度疲憊的情況下,又被四面楚歌,搞的心情很不好,他們是一步步潰散而去的,並非被擊敗,劉邦玩的還是政治上那一套,心理戰!但是要玩成這個心理戰也不容易,為了造成對楚軍的絕對壓力,他給韓信和彭越都許了王爵,最後造成絕對優勢而獲得了勝利。


這場戰爭給我們一種印象是劉邦老失敗卻沒事,而項羽失敗一次就完了,其實劉邦在政治上一直是絕對優勢,他需要把政治優勢轉化為軍事優勢,而軍事不過是政治的一種手段,所以劉邦需要的只是時間,用時間來消化完項羽因滅秦擁有的全部政治優勢,他要用自己的失敗換取整個軍事態勢的轉變,當這種轉變發生的時候,也就是項羽失敗的時候,無論項羽有多能打,政治的失敗也會終結他。


史書上冬眠的蛇

《白骨哀》

半座秀峰嶺,

一片青山竹。

當年熱血歸何處?

空剩下,

森森兩行白骨。

縱然絕世清風度,

繁華褪盡,

唯三抔黃土。

玉面少年郎,

金刀霸王楚。

千秋一曲美人賦,

直唱得,

離離江東暮鼓。

棄他功名如糞土,

空山寂寂,

問英雄誰屬?


瀉爐下人

項羽一生未嘗敗績 敗軍之時自刎於烏江

這個其實真的只是因為英雄義氣 當時項羽中計十面埋伏 身邊只有一隊親信 依舊殺出重圍 退守至烏江邊 要知道當時敵軍根本不敢靠近 當時項羽等的無聊了 還與親信說 我出去砍個人頭遛遛 然後就真出去砍了個將軍的頭顱回來

項羽完全可以渡過烏江東山再起 但也就因為項羽年輕好勝一生就是剛過來的 逃?那簡直就是一個武人最大的恥辱 最後自刎於江邊 而身邊一隊親信也都隨之 沒有一個投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