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商鞅變法徹底“毀”了中國人

高鞅約生於公元前 30年,卒於公元前38年是戰國中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商鞅出生於衛國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本姓公孫,名鞅。因他出生於衛國,因此又叫衛鞅。後來他在秦國因變法有功,秦孝公封給他商於一帶十五個邑,號為商君。所 以,歷史上又稱他為商鞅。

為什麼說商鞅變法徹底“毀”了中國人

商鞅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古代社會由新興的封建制取代腐朽的奴隸制的大變革時期。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並表現出卓越的才能。他對李悝、吳起運用法家學說在魏國取得的成就十分佩服。因此,他在十五歲那年就離開了衛國,到魏國去謀求官職。商鞅來到魏國後,當上了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對商鞅很賞識,曾把他推薦給魏惠王,希望能委之以大任。當公叔痤病危,魏惠王親自前往看望他時,他便對魏王說:“商鞅雖年少, 卻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但魏王沒有因公叔痤的推薦而任用商鞅,這使他無法在魏國施展自己的才能。

正當商鞅在魏國有志難伸的時候,恰好秦孝公為改變秦國的落後局面而下令求賢,以招攬人才。於是,商鞅便於公元前361年,經秦孝公的寵臣景監介紹,滿懷變革社會的雄心壯志,來到秦國的國都。

秦國在獻、孝二公之前,保守勢力嚴重,經濟落後,內亂不斷,國力與其他諸侯國相比,遠遠落在後面。後來,獻公死去,二十一歲的秦孝公即位。當時,魏國已將勢力推進到洛水流城,楚國佔有議中以南到巴、黔中的廣大地區,對秦國形成了嚴重威脅。

秦孝公看到在這殘酷的競爭中,只有變法才能圖存。

商鞅到了秦國後,對秦孝公說: “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加強農業,獎勵將去:要想把國家治理好,必須有貴有物。有賞有罰朝廷就有了威信,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商鞅的“強國之術”,深得秦孝公的讚賞, 他與商鞅“語數日不厭”,於是決定委以重任,支持商鞅變法圖強。

限務,泰本公任命商教為左勝長,開始實行第 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是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實行軍功爵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違犯者繩之以法:實行能戶制和造生法,目的在於化治安,肅請肉部敵人,收人等。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增加賦稅

他深知,推行新法的成敗關鍵在於民心,在於能否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與支持。商鞅以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祛令去做,就想了個辦法。他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起了根木頭,下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給誰黃金十兩。”不一會兒,南門口圍起了一堆人,大家紛紛議論。 有的說: “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 這大概是左庶長存心開玩笑吧” 大夥兒你瞧我瞧你,聚在起鬨笑,就是沒有一個人上去扛木頭。

為什麼說商鞅變法徹底“毀”了中國人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是不相信他下的命令,便把賞金提到五十兩。 設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就越覺得不近情理,就越沒人去扛。

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觀看熱鬧的時候,從人群中跑出一個人來,只聽他說:“我來試一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打起來就走,一直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刻派人將五十兩黃金賞給了這個人。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來,一下子轟動了整個秦國。老百姓都說:“左庶長的命令真不含糊。”這件事在民眾中的反響很大。

因為商鞅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所以他的新法令推行之後,同樣也起了作用。

新法推行一年之後,秦國農業生產發展很快,軍事力量也不斷加強,秦國逐漸富強起來。有些貴族由於沒有功勞而失去特權,對新法意見很大,他們又糾集了一些人反對新法。為了打擊奴隸主貴族的陰謀,商鞅給予他們嚴酷的制裁,使新祛暢通無阻地推行下去。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在商鞅的建議下,把秦國的都城由雍遷到東方的成陽,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第一,使復辟勢力喪失萌發的土壤;第二,使秦國的政治重心東移,以便向東方進軍。在遷都的同時,商鞅又頒佈了第二次變法令。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是:

一、廢井田,開阡陌。秦國把這些井田之間的縱橫疆界剷平,也種上莊稼。還把土堆、荒地、樹林等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荒地就歸誰所有。土地還可以自由買賣,並按土地多少收稅。

二、普遍推行縣制,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併起來。全國統一規劃,設立三十一個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樣就加強了中央政權的權力。

三、統一度量衡。度量衡的統一,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

如此大規模的改革,必然觸犯秦國舊貴族的利益,從而引起了激烈的鬥爭。因為這場變法運動實質上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是新興地主階級與沒落的奴隸主階級的殊死搏鬥,所以絕不可能輕而易舉就取得變法的勝利。第二次變法令推行四年,奴隸主的代表人物公子虔再次以身試法,向新法挑戰,商鞅也毫不留情地給予回擊,下令把公子度的鼻子制掉,作為懲戒。這樣一來, 其他貴族、大臣都不敢反對新法了。

又過了幾年,秦國越來越富強,-躍成為 當時首屈一指的強國,從此,統一中國的偉大歷史任務就理所當然地落到秦國的肩上。

為什麼說商鞅變法徹底“毀”了中國人

公元前340年,商鞅率軍向魏國發動進攻,用計生擒魏公子印,迫使魏國割讓河西之地以求和,'從此魏國的勢力被趕出洛水流域,解除了魏對秦的威脅。商鞅變法,使秦國由一個落後的國家變成第一流的強國,變法的勝利,固然有它複雜的客觀原因,但商鞅在變法中的堅定立場、高瞻遠矚的眼光、果斷的手段和講求實效的精神卻不可低估。在推行新法時,他公而無私,將生死置之度外,面對反對派的威脅利誘,他毫不動搖,毅然決然地把新法推行到底,終於取得成功。這樣的魄力,不能不令人佩服。秦孝公死後,秦惠王繼任君位。由於秦國政局發生了變化,以公子虔為首的舊勢力誣陷商鞅謀反,秦惠王在做太子時也受到過商鞅無禮的待遇,所以藉機逮捕他。商鞅逃亡不成,不得不起兵反抗,結果兵敗被俘,受車裂之刑而死,成為歷史上悲劇式的人物。商鞅雖然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客觀上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但他所制定的嚴密殘酷的新法仍然是為一個新的剝削階級服務的工具,是更為有效的鎮壓和剝削廣大人民的工具,所以後人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