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濟源 太行山南麓盤谷寺

盤谷寺(曾稱十方大盤谷寺),濟源市重要的古建群之一,位於濟源市城區北12公里的克井鎮大社村北南太行山南麓盤谷口,距市區15公里。寺以谷名。

盤谷寺是河南北部最早的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1951年冬,省政府撥款進行修葺。1989年整修了接官廳。

河南濟源 太行山南麓盤谷寺

創建於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唐貞元年(公元801年),李願歸隱盤谷,因韓愈作序送之而負盛名。明洪武年間,古峰和尚主持寺院時重修,稱“十方大盤谷寺”,香火極盛,聞名遐邇。法屬寺院30餘座,遍及豫、晉、皖三省。清雍正後歷有修葺。清乾隆作《盤谷考證》,並親書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定盤谷為“名山勝蹟”。

河南濟源 太行山南麓盤谷寺

盤谷寺依山而建,由南向北拾階而上。為典雅玲瓏的四合院落,現存古建築有接官廳、山門、大雄寶殿、鐘鼓、東西廊房等,均系清代建築。寺前有御碑亭,碑刻乾隆皇帝親書的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及其步韓愈韻的七言詩,書法如行雲流水,灑脫而凝重。

河南濟源 太行山南麓盤谷寺

寺內現存古蹟有乾隆御碑亭、接宮廳、山門、秋葉池、大雄寶殿、鐘鼓樓、東西廂房、老母殿,寺後磚塔一座,摩崖題記一處。 御碑亭碑首上四個大字“歌盤合契”,意思是將歌頌盤谷的兩篇文章合鐫在一個碑上。

河南濟源 太行山南麓盤谷寺

御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親書的兩部分內容: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文章全文、按《送李願歸盤谷序》韻式而寫的一首有800餘字的行書體七言詩。

《送李願歸盤谷序》是韓愈專為好友李願歸隱而寫的一篇文章表敘友誼的著名文章。因二人同在朝中為官,後來李願對朝中腐敗現象看不慣,才棄官索隱,來到盤谷寺。李願死後陵墓位於大社村北,墓碑尚存(在村公路邊上),上鐫“唐賢李願之墓”。因為韓愈文章和乾隆御碑的影響,盤谷寺聞名遐邇,曾香火極盛。

河南濟源 太行山南麓盤谷寺

西北有明初所建的四面五層密簷式舍利磚塔。東北500米高的茶壺龕上,摩崖石刻著乾隆親書的《盤谷考證》及“名山勝蹟”四個大字。寺後谷內之盤石,宜雕硯臺,用其所雕之天壇硯(亦稱盤硯),為我國名硯之一。

河南濟源 太行山南麓盤谷寺

此外,反映盤谷寺所在山雲風光的“盤谷晴煙”也被譽為是濟源九景之一。寺後谷內的盤石是我國名硯之一“盤古硯(又稱天壇硯)”的用料。傳說盤古出世時踢破了的蛋殼,被埋在了太行山下,慢慢變成了細膩光滑的石頭,用這種石頭可以製成不滲水的硯臺,由此成就了著名的“盤古硯”。

清乾隆皇帝還專門為此硯作了《盤谷考證》以正名。乾隆皇帝的《盤谷考證》就被刻在寺後千尺崖上,稱摩崖石刻。此外,盤谷寺西北的山谷中還可有歷代名士很多的題刻,比如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等等。 盤谷寺後現存一座五層磚結構,高8米的舍利塔,為明代該寺住持一峰和尚修建。據說塔中埋有釋迦佛舍利珠1顆。

河南濟源 太行山南麓盤谷寺

傳說盤谷寺曾是夏代少康的祭祀之所。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是中國著名創世神話之一。這類神話故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按照故事的描述,現在世間的萬物都是盤古身軀的各部分變成的。後人為了紀念盤古開天闢地的功績,就在盤古出世的太行山上修建了盤古寺。後來因為古音同谷,以訛傳訛,結果傳成了盤“谷”寺。

此外,還有幾個有關盤谷寺的傳說:

1、相傳唐代開國皇帝李淵之子李元霸就出生在盤谷寺。

2、李自成的乾孃因戰負重傷,曾在盤古寺養傷,死後葬於寺東北的荒灘上。李自成在北京稱帝后,還遣使到此祭典,並資款修繕盤谷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