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調研的做事,都是瞎扯淡

史玉柱當年因為蓋巨人大廈而破產,一夜淪落為全國“首負”,但後來短短几年通過腦白金東山再起。再後來通過征途遊戲,再次進入中國富豪榜。

羅永浩,英語培訓搞的風風火火的時候,卻進入了已經是一片紅海的手機業,被人各種質疑和嘲笑。現在做出了堅果手機,讓大家對其質疑聲日漸減少,並且看著他一步一步接近成功。

上述兩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可以隨意跨界到各個行業,並且在各個行業都做出了不錯成績。

他們為什麼可以做到這樣呢?

沒有調研的做事,都是瞎扯淡

他們是天才?他們本來就擁有很多資源可以平行移植?

這兩點原因都有,但最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進入一個行業都不是盲目的。進入前做了周密的調查,進入後更是做了周密的調查,再進行一系列的戰略規劃。所以才成就他們今天的傳奇。

從現在商業世界回到過去的戰爭年代,調查同樣重要。

沒有調研的做事,都是瞎扯淡

日本在對中國進行侵略之前,對中國進行了長達10年的間諜活動。據說,從清政府開始到民國,中國軍隊只要是帶官銜的軍官,他們的生辰八字,家庭構成都清清楚楚。這樣的戰爭,我們能好打嗎?就像在遊戲中,一個人開著掛還拿著攻略和你互懟,你不吃虧才怪。

還有就是毛主席帶領全國人民打土匪、打軍閥、打老蔣、打日本人、打老美等等,哪一場戰爭不是前期對各種的詳細情況和歷史情況作了詳細的調查分析,然後從具體的資料中找規律,一點一點贏得戰爭。他有句著名的名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際怎麼看這句話都感覺他想說:“沒有調查的發言,就是瞎扯淡”。

羅永浩在做手機的時候,幾乎跑遍了整個手機行業的硬件廠商,把全世界能找到的不能找到的手機全部拆了一個遍,找其中規律再去做事情。有一次他的訪談,當主持人問及他是否可以給年輕的創業者一些忠告時,他只是說自己的經驗只是一個個例,樣本不夠多沒有參考價值。就可以看出他做事的一貫套路。

沒有調研的做事,都是瞎扯淡

當下是一個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很多人迷迷糊糊的進入一個行業,在行業裡隨便搞幾下,最後失敗了。就各種怨天尤人,各種問題都解決不了。從來不想想自己的做事是不是有問題。

你對於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麼,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一切結論產生於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只有蠢人,才是他一個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調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辦法”,“打主意”。須知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麼好辦法,打出什麼好主意的。換一句話說,他一定要產生錯辦法和錯主意。

還有很多人,工作中淺嘗輒止,感覺做什麼工作都不適合自己,各種跳槽各種抱怨。但是真的是工作不適合你嗎?遇到困難問題,只是嘆氣,不能解決。他惱火,請求調動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幹不下”。這是懦夫講的話。邁開你的兩腳,到你的工作範圍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任憑什麼才力小也能解決問題,因為你未出門時腦子是空的,歸來時腦子已經不是空的了,已經載來了解決問題的各種必要材料,問題就是這樣子解決了。一定要出門嗎?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瞭情況的人來開個調查會,把你所謂困難問題的“來源”找到手,“現狀”弄明白,你的這個困難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

所以,可見無論做老闆還是做員工,工作前做調查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他是一些事情的開始。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到這點呢?主要有以下4個步驟:

1.一定要根據目前自己碰到的問題列出調查的綱目,這樣你才不會偏離方向,並且能夠抓住重點。

2.所有的調查資料一定是要深入進去的。隨隨便找幾個案例,或者諮詢幾個人是沒有意義,那樣還不如不做。一定要有一定的數量級,才能發現其中的規律。

3.分析資料一定要親力親為,絕對不能交給其他人。你不親力親為,你不去尋找其中規律只是交給別人,有可能你方向就是錯的,後面其他的事情就不要想了。

4.一定要找很多人一起討論一下,至少不能低於3個人。因為你要集思廣益,把尋找到的規律和其他人的意見綜合考量,你才能夠找到最終事情解決辦法,千萬不要一個人在那邊閉門造車。

所以說,目前社會的氛圍太過於浮躁了,誇誇其談者甚多。他們有時候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反正也不用為自己的說的話負責。而真正能夠做事的一定是會做海量的調查,再集思廣益,定出自己的戰略計劃,定出具體的戰術打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