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慷慨赴义,除了一腔热血,还受这种文化的影响

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文天祥慷慨赴义,除了一腔热血,还受这种文化的影响

文天祥被俘以后,深知自己必死无疑,也深知只有一死才能够以酬宋室,于是在行将就义之前,写了一段文字,封存在自己的衣带里。其夫人在收尸时才发现,于是布告天下,众口流传,世人乃知文丞相真男儿也。这段文字被称之为“衣带赞”或者“衣带诏”,内容是: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文天祥传世的除了衣带赞还有《绝命诗》二首,

其一曰: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哇烟云草树荒。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澹路茫茫。 

其二曰: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囚。龙驭两宫崖岭月,貔貅万灶海门秋。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文天祥慷慨赴义,除了一腔热血,还受这种文化的影响

据说文天祥就义那天,大风扬沙,天地昏暗,咫尺莫辨。从那以后,连日隐天蔽日,以至于皇宫中白天也要点亮灯烛,才能够看得见;大臣们上朝更要高举举火把照明。元世祖忽必烈知道是老天震怒,非常后悔,于是下令追封文天祥为太保、中书平章事、卢陵郡公,并设坛祭祀,元丞相孛罗在行礼时,忽起狂风,走石飞沙,天色阴暗,狂风卷起文天祥牌位至半空,并有雷声隐隐,元世祖明白这是文天祥的英灵不接受元朝的封典,于是改称他南宋的官职:前宋少保、右丞相、信国公。这样,天空才由阴暗变得明朗起来。文天祥曾经以《过零丁洋》一诗明志,如今的初中语文课本上都有收录。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之所以视死如归,慷慨赴死,除了他大义凛然之外,更主要的是他受佛教究竟涅槃,不生不死,超越六道轮回的理念影响,他觉得自己受苦难也好,自己就义也好,自己曾经的富贵也罢,都是属于人生八苦,苦不是苦难,是一种无常,是一种变化。

文天祥曾有《游青原二首》青原山是七禅宗祖行思祖师的道场:

钟鱼闲日月,竹树老风烟。

一径溪声满,四山天影圆。

无言都是趣,有想便成缘。

梦破啼猿雨,开元六百年。

空庭横螮练,断碣偃龙蛇。

活火参禅笋,真泉透佛茶。

晚钟何处雨,春水满城花。

夜影灯前客,江西七祖家。

第一首“开元六百年”和第二首“江西七祖家”参看,此“青原”,指青原行思也,青原行思为六祖惠能之弟子,又是江西庐陵人,与文天祥是同乡,故称“江西七祖”。全诗充满禅味,感情亲切,意境空灵。

青原行思由庐陵往曹溪,谒见六祖,并成为六祖的上首弟子,得法之后,返回吉州,住青原山静居寺阐化。六祖寂后,其弟子如希迁、神会等均往依青原,从行思参礼。因此,庐陵成为禅宗一大圣地。文天祥游青原,正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了上面二首诗的。文天祥还曾经到韶关南华寺,那里有禅宗六祖惠能大祖师的肉身,文天祥有《南华山》一诗:

北行近千里,迷复忘西东。

行行至南华,忽忽如梦中。

佛化知几尘,患乃与我同,

有形终归灭,不灭惟真空。

笑看曹溪水,门前坐春风。
文天祥慷慨赴义,除了一腔热血,还受这种文化的影响

文天祥说得多么确切啊,有形的东西早晚要烟消云灭,真空妙有才是不生不灭才是永恒的。如同文天祥自己一样,虽然慷慨赴死那么多年,但是人们一直景仰他,怀念他,歌颂他,以他为榜样,为楷模。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反复地追思他的丰功伟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