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CTO否認“大數據殺熟”:以前沒有,以後也永遠不會有!

今天,針對外界傳言滴滴利用“大數據殺熟”的說法,滴滴CTO張博在滴滴內網發表《滴滴從未有過“大數據殺熟”,以前沒有,以後也永遠不會有》一文,回應稱滴滴平臺上不允許價格歧視,打車價格更不會因人、因設備、手機系統而異。滴滴從未有過大數據殺熟,以前沒有,以後也永遠不會有。

張博分析,很多用戶誤解滴滴大數據殺熟很可能是混淆了“預估價”和“實付車費”兩個概念。“預估價”是為用戶提供行前車費參考,會實時波動。“實付車費”是根據每個行程的真實狀況標準計費得出支付價格。這兩者之間產生不一致很正常,因為“預估價”是根據很多變量因素不斷變化的,只是一個預測的價格。

滴滴出行CTO否認“大數據殺熟”:以前沒有,以後也永遠不會有!

張博指出造成“預估價”波動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每個行程的預估價是根據乘客定位、實時路況、預估行駛里程、時長計算預估的。這些變量都會影響預估價。其中,路況是最複雜的變量,變化非常快。滴滴預估價是按毫秒實時刷新的,所以進入預估價界面的時機不同,看到的結果也不同,哪怕一分鐘內也會看到不同的預估價。

第二,滴滴顯示的預估價金額=預估價-優惠券抵扣金額。有一些網上的case對比忽略了優惠券抵扣金額,因此造成誤解。不過值得關注的是,用戶需要分別點擊“業務線icon”才能看到優惠券的詳細抵扣金額,優惠券金額顯示不明顯,這一點已請產品團隊評估優化。

第三,乘客發單時所處的網絡環境是複雜的,可能是移動網絡、可能是Wi-Fi環境。乘客也可能是在諸如機場、火車站、地下停車庫等建築結構較為複雜的場景,這都會影響用戶的定位信息。此外,即使同名的起點和終點,也會受GPS精度影響,最終經緯度度座標產生細小誤差,從而影響預估價的估算。

“其實,這個問題比較容易驗證,只要兩個手機同時打開滴滴,反覆進入發單界面多測試幾次,就能發現滴滴“大數據殺熟”的說法是錯誤的”,張博歡迎用戶同時用兩個手機實測。

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去試一試,記得截圖,看看滴滴大數據殺熟是誤解還是實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