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远东战略

三十年代东西方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苏联就面临着日本和德国东西两方面侵略的威胁。苏联认为,在德日两国中,主要的危险来自德国。因此,如何避免两线作战遂成为苏联远东战略的核心。

1931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苏联感到“日本侵入中国东北,造成了对苏联远东疆界的直接威胁”,“孕育着反苏战争” 。为了避免同日本发生冲突,苏联宣布“奉行严格中立的政策。”企图以退让求和平。苏联还多次向日本提出缔结苏日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日本都不予理睬。虽然如此,斯大林在联共(布)第17次代表大会的总结报告中提出:“当然,我们今后仍然要坚决执行和平政策并力求改善和日本的关系,因为我们是愿意改善这种关的。”斯大林还认识到,单方面的和平政策并不能使苏联免遭侵略,必须采取措施逐步加强远东军事力量。到1935年底,苏联在远东“已拥有14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大约有950架飞机,800~900辆坦克,总兵力至少也有24万人 。”此外,苏联还采取了恢复同中国的邦交,与蒙古签订互助议定书等方式来牵制日本。

三十年代后期,日苏关系日趋紧张,边境冲突不断发生,苏联的远东战略就转到以实力求和平与援华制日的基点上。为了教训日本,苏联调集精锐部队在张鼓峰和诺门坎战役中,痛击日军主力,使日本被迫主动停战媾和。

苏联的远东战略

诺门坎战役打破了日军北进的企图,图为苏军展示诺门坎战役缴获战利品 装备堆积成山

为了使中国战场尽量拖住日军的手脚,使其无力北进,苏联大力支持中国抗战。1937年8月21日,苏联主动和中国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从1938年1月中苏签订第一个贷款协定,到1940年底,苏联共向中国贷款4亿5千万美元。从1937年9月到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共向国民政府提供了飞机904架,坦克82辆,汽车1516辆,大炮1140门,机枪近万挺,炮弹200万发。此外,苏联还派遣了大批飞行员、军事技术人员和教官来华参战,苏联专家还参加了许多作战计划的制定。

苏联积极支援中国抗战,主要原因是抗战对苏联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到了1938年,随着德意日三国同盟的迅速形成,莫斯科开始把中日战争看作是使它免遭来自东方进攻的屏障。”1940年秋,斯大林派遣崔可夫中将来华时,分析世界局势,认为美英加强对华援助,再加上苏联的援助,中国就能长期拖住日本。斯大林明确指示崔可夫:“您的任务,我们驻华全体人员的任务,就是要紧紧缚住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苏联的远东战略

苏联援华的伊15战斗机

1941年4月,苏日签订了中立条约。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对于分化日德关系,避免两线作战起了一定的作用。苏德战争爆发后,避免两线作战成为关系苏联生死攸关的军事和外交的重大课题,也是其远东战略的核心内容。由于苏联无暇东顾,因此,一方面谨慎地处理对日关系,使日本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利用美国牵制日本,把日军拖陷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上,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战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