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國保檔案(十四)太嶽軍區司令部舊址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太嶽軍區司令部舊址簡介

沁源縣閆寨村系抗戰時期太嶽軍區司令部、太嶽區黨委所在地。陳賡、安子文等長期在這裡戰鬥和生活,並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二年半”圍困鬥爭。

“十二月事變後”,遵照朱總司令“開闢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的指示,決死一縱隊開赴太嶽山區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於1940年6月7日根據黎城整編會議精神成立了太嶽軍區,由386旅旅長陳賡任司令員,王新亭任政委,周希漢任參謀長,蘇精成任政治部主任。

軍區成立伊始,司令部駐於閆寨崔家大院。1940年11月18日,日軍第41師團、36師團和獨立混戰旅團各部7000餘人對沁源進行了第一次空前殘酷的掃蕩後,閆寨村成為一片廢墟。在這種情況下,太嶽區領導號召軍民挖窯洞安居,繼續戰鬥。軍區黨政軍領導親自動手,帶領官兵打土窯洞達170餘孔。這裡現存的13孔土窯就是當年挖成的。

1942年2月,129師政委鄧小平在太嶽區視察,曾居住於此;

1942年10月19日,劉少奇同志從江南返回延安途中,居住於此;

此外,彭德懷等同志也曾在這裡居住。

在這裡,太嶽軍區曾在1941年11月組織舉辦過太嶽部隊建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集訓和會師檢閱活動;召開過反對投降誓師大會,聲援“皖南事變”;經歷了日軍“鐵壁合圍大掃蕩”,召開過抗日英雄表彰大會,四年抗日陣亡將士追悼會;1942年8月進行過太嶽整風運動。

1986年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將“太嶽軍區司令部舊址”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列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閆寨作為抗戰時期太嶽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對“二年半”圍困鬥爭的勝利和太嶽根據地的鞏固和壯大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群眾稱為“小延安”。

近年來,沁源縣委、縣政府和旅遊部門著力開發以“太嶽軍區司令部舊址”為龍頭的紅色旅遊項目,累計投入100多萬元對舊址進行了保護、修膳,完善了展示手段,並結合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積極開展對黨員、幹部、青少年和廣大學生的各類教育活動,年接待量達1萬人次。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1941年12月太嶽區人民為紀念在抗戰期間犧牲的抗敵決死縱隊烈士們建立了青年抗敵決死縱隊陣亡將士紀念亭,亭內有4塊碑,記載著烈士們生平和英名。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太嶽根據地的創建

為了適應新的鬥爭形勢,1940年6月7日,太嶽軍區在閆寨村正式成立,三八六旅旅長陳賡兼任軍區司令員,王新亭兼政委,周希漢兼參謀長,政治部主任蘇精誠,軍區司令部駐在閆寨村崔家大院。太嶽軍區歸屬一二九師指揮,下設三個軍分區。太嶽軍區成立標記著太嶽抗日根據地武裝力量的狀大和軍事建制的規範完整,是太嶽區創建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太嶽區領導機關在沁源的主要活動

從1940年6月太嶽軍區建立之後,到年底,太嶽軍區嶽北地區經歷了兩件重大事情:一是太嶽部隊和民兵群眾組織參加了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二是經歷和粉碎了日軍“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的報復性大掃蕩。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1940年8月8日,八路軍總部下達了“戰役行動命令”。8月20日,第一階段作戰開始。太嶽軍區十六團在壽陽蘆家莊戰鬥中,攻擊敵碉堡四座,炸燬蘆家莊至段廷全部鐵橋,擊斃日軍80多名,取得了大戰開始的第一個捷報。接著決一旅三十八團攻克上湖車站、和尚足據點;二十五團攻佔馬首車站;三八六旅七七二團攻克平定冶西據點。太嶽部隊控制了壽陽以西到榆次以東的全部正太路。十六團和三十八團在昔陽縣羊兒裡上葫蘆村殲滅日軍300餘名,掩護了一二九師機關。七七二團在陳賡的親自指揮下,在太谷雙峰鎮附近斃傷日軍永野大隊400餘名,擊斃大隊長永野。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在第二階段的“百團大戰”中,三八六旅和決死一縱隊共抽調四個團攻擊榆社城和沿壁、王景兩個據點。十七團和五十七團組成沁北支隊,破襲沁縣到分水嶺段鐵路;陳賡和周希漢親自指揮七七二團和十六團將榆社城收復殲滅日軍坂津大隊二中隊400餘人。決死一縱隊三十八團和二十五團伏擊武鄉紅崖頭殲敵300餘人,完成了阻擊任務。據統計,在正太和榆遼戰役中,太嶽部隊大小戰鬥57次,殲敵1650餘人,沉重地打擊了日軍。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1940年10月初,在“百團大戰”中受到重創的日軍開始大規模的“三光政策”報復掃蕩,太嶽區領導機關所在的沁源成為主要目標之一。為了粉碎日軍的掃蕩,太嶽部隊一部分參加太行區反掃蕩作戰,七七二團、十六團、三十八團在彭總的指揮下參加了著名的“關家腦戰鬥”,殲敵400餘人,參加武鄉“磚壁保衛戰”。在太嶽區秋季反掃蕩中,三八六旅和決一旅(原決死一縱隊)主力部隊領導機關分別組成兩個支隊,即“沁西支隊”和“沁東支隊”,伺機向外線轉移,打擊日軍。同時安排二一二旅在沁源中部配合作戰。

1940年11月17日,日軍四十一師團、三十六師團、第九混成旅各一部7000餘人,直撲太嶽區領導機關駐紮的沁源。此次掃蕩,日寇大規模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處瘋狂燒殺搶掠,無所不為。沁源縣大部分村莊和沁縣、安澤、屯留邊界一帶房舍全部化為灰燼,嶽北地區無辜百姓群眾被殺害者達4000多人,各縣被燒燬房屋約12萬餘間,糧食900萬斤。其中僅沁源就有2696人被殺,燒燬房屋11萬餘間,搶走燒燬糧食750餘萬斤。日軍的殘酷燒殺使沁源10餘萬群眾家業一空,無處安身,陷入了無法生存的絕境。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為了粉碎日軍的 “報復掃蕩”,“沁西支隊”在沁源官灘紫紅與日軍激戰整夜,打死打傷日軍近200人,我軍也傷亡近百人。此後,五十九團又在沁源胡漢坪馬背痛擊日軍,殲滅260餘人。“沁東支隊”在圪尖窪、陳家溝、龍佛寺、吾元鎮等處殲敵100餘人,二一二旅在五鳳峪、曹家溝也沉重地襲擊了清剿的日軍。太嶽部隊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主力跳出外線,內外夾攻打擊敵人,迫使日軍於11月30日分路撤退。

反 “掃蕩”結束後,太嶽區領導機關駐紮的閆寨、趙寨、溝泉、有義等村莊房屋更是一片灰燼。為了解決群眾過冬之急難,太嶽區領導號召受災地區群眾咬緊牙關,互相幫助,度過難關。領導機關和部隊全部親自動手打窯洞居住,現存的“太嶽軍區司令部”,“太嶽區黨委”及區級機關住處窯洞,都是當年冬天在陳賡等領導帶頭親自動手與工作人員打成的。當時僅閆寨村就新打了窯洞170多孔。掃蕩前瓦屋鱗次的閆寨村,一兩個月後變成窯洞排排。從司令部到區黨委、下屬機關、部隊人人動手,白天晚上連著幹,到入冬時,幹部、群眾、軍隊全部住進新的的土窯洞中。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八路軍使用的碾子、磨子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八路軍居住的土炕,使用的灶臺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抗戰中使用的軍用電話機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殺死鬼子的大刀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沁源圍困戰

在鐵壁合圍次次失利的情況下,華北日軍指揮部決定長期佔據沁源,進行“山嶽剿共實驗”,企圖以“攻破一點,波及全局”的辦法徹底摧毀太嶽根據地,實現他們的所謂“大東亞聖戰成果”。10月下旬,掃蕩的日軍在沁源城關、交口、閆寨、中峪修築據點,在沁源、綿上兩縣共建據點15個,並在沁源城公開掛出“山嶽剿共實驗”區的招牌。拉開了佔領與反佔領的長達二年半時間的“沁源圍困戰”帷幕。

從1942年10月日軍佔領沁源到1945年4月,沁源軍民遵照太嶽區黨委、軍區的安排部署在縣圍困指揮部的具體領導指揮下,開展了長達兩年半的“圍困日寇”鬥爭。

在艱苦卓絕的圍困日寇鬥爭中,沁源軍民團結一致,不僅克服了山野生活和戰爭環境的重重困難,而且搶收搶種,開展大生產運動,從兵員、糧食、財物上無私地支援了主力部隊,湧現出了許許多多殺敵英雄和生產能手。留下了許許多多感人至深的鬥爭故事和英烈事蹟。沁源圍困日寇鬥爭徹底粉碎了日軍進行山嶽剿共實驗的計劃,在太嶽區對日作戰的“棋盤”上贏得了十分重要的一著,為敵後抗日鬥爭樹立了一個光輝榜樣。“沁源圍困戰”成為抗日戰爭中人民戰爭的一個典型的光輝戰例。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在改革開放的中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時刻牢記五星紅旗的紅色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染成,新中國的一切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鑄就而成的;要繼承和學習革命先烈崇高的思想境界,堅定的理想信念,偉大的人格力量,浩然的革命正氣;要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和幸福生活,在學習和工作中要大力弘揚“愛國、團結、奉獻、奮鬥”的紅巖精神,紮實工作,銳意進取,勇於創新,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