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烈士捐軀正華年


「治國」烈士捐軀正華年

“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敬閱媒體上刊出的“‘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猶如捧讀岳飛的《滿江紅》,心潮澎湃,浮想聯翩。

重溫先賢那些慷慨悲歌的壯麗篇章,最為痛心的是,先烈們犧牲時,正當青春英年。“四八烈士”王若飛、“八路軍炮兵司令”朱瑞、“農民運動大王”彭湃----壯烈犧牲時,分別是年僅50歲、47歲、33歲,這算是比較年長的。至於江竹筠、黃繼光、劉胡蘭,為真理獻身時分別是年僅29歲、21歲、15歲。他們那無比美好的青春華年和愛憎分明的滿腔熱血,全部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

據民政部資料證實,自革命戰爭年代以來,先後約有2000萬烈士為中國革命與建設事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而且絕大多數沒有留下姓名。目前有姓名可考、已列入各級政府編纂的烈士英名錄中僅有180萬人左右,有1800多萬英勇赴死的先烈,他們不僅從未享受天倫之樂,竟連姓名都未留下,這令後人在追思懷念時,感到刻骨銘心的痛惜、遺憾和愧疚……

仰望星空,追懷烈士。與烈士英靈默默對話,諦聽一下烈士們在俯瞰大地時有何話語?無疑,烈士們對中國這些年翻天覆地的變化深感欣慰。想當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中國的GDP只佔世界總量的6%,跌到了深谷之底。黑格爾對昔日的中華帝國曾有一個過於片面的評價:“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本質上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先烈們捨生忘死的奮鬥,徹底改變了中國積弱積貧的落後面貌。在解放戰爭中節節勝利時,中國共產黨人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隔江分治”的餿主意;在建設過程中,在成功和失敗中反覆探索之後,最終揚棄了僵化的計劃經濟。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前無古人的偉大創造,到科學發展觀這一指導現代化實踐的先進理論,塑造了中國奇蹟的第一推動力。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創造了世界上罕見的發展神話,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GDP連續數十年保持著最高的增長率,中國擁有的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中國共產黨人正在影響著世界的文明進程。

但,烈士們也有未竟之志。解放戰爭中為國捐軀的烈士們,畢生宏願就是搬掉“三座大山”,摧毀“四大家族”,剷除貪汙腐化,消弭兩極分化,實現公平正義和共同富裕,讓億萬百姓享有尊嚴與幸福。烈士從沒想過自己如何受益,從未考慮“我打下的江山”,因此我的家族、我的後代就要如何如何。他們的唯一願景就是祖國父老鄉親們都能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但,如今華夏大地既有英雄輩出,也有沉渣泛起,諸如什麼權錢勾結、狂貪暴斂,腐敗鏈、潛規則等等。這一切,恰恰就是烈士們畢生視之為寇仇,不惜鮮血和生命奮力剷除的東西!

烈士們也會看到,如今舉國上下勵精圖治,在許多重大攻堅克難任務中,人們滿懷信心、排除萬難,在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不斷獲得新的成果。與此同時,在反腐敗鬥爭中也是警鐘長鳴,廣大幹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亦應常懷律己之心,常思為官之德,鳳興夜寐、勤政親民,不失“人民勤務員”的本色,不改“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衷。烈士英靈有知,當含笑於九泉。和烈士做一次心靈對話,就是一次靈魂的洗禮。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