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简介

沁源县闫寨村系抗战时期太岳军区司令部、太岳区党委所在地。陈赓、安子文等长期在这里战斗和生活,并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二年半”围困斗争。

“十二月事变后”,遵照朱总司令“开辟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决死一纵队开赴太岳山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于1940年6月7日根据黎城整编会议精神成立了太岳军区,由386旅旅长陈赓任司令员,王新亭任政委,周希汉任参谋长,苏精成任政治部主任。

军区成立伊始,司令部驻于闫寨崔家大院。1940年11月18日,日军第41师团、36师团和独立混战旅团各部7000余人对沁源进行了第一次空前残酷的扫荡后,闫寨村成为一片废墟。在这种情况下,太岳区领导号召军民挖窑洞安居,继续战斗。军区党政军领导亲自动手,带领官兵打土窑洞达170余孔。这里现存的13孔土窑就是当年挖成的。

1942年2月,129师政委邓小平在太岳区视察,曾居住于此;

1942年10月19日,刘少奇同志从江南返回延安途中,居住于此;

此外,彭德怀等同志也曾在这里居住。

在这里,太岳军区曾在1941年11月组织举办过太岳部队建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集训和会师检阅活动;召开过反对投降誓师大会,声援“皖南事变”;经历了日军“铁壁合围大扫荡”,召开过抗日英雄表彰大会,四年抗日阵亡将士追悼会;1942年8月进行过太岳整风运动。

1986年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将“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闫寨作为抗战时期太岳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对“二年半”围困斗争的胜利和太岳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群众称为“小延安”。

近年来,沁源县委、县政府和旅游部门着力开发以“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为龙头的红色旅游项目,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对旧址进行了保护、修膳,完善了展示手段,并结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对党员、干部、青少年和广大学生的各类教育活动,年接待量达1万人次。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1941年12月太岳区人民为纪念在抗战期间牺牲的抗敌决死纵队烈士们建立了青年抗敌决死纵队阵亡将士纪念亭,亭内有4块碑,记载着烈士们生平和英名。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太岳根据地的创建

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1940年6月7日,太岳军区在闫寨村正式成立,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兼任军区司令员,王新亭兼政委,周希汉兼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苏精诚,军区司令部驻在闫寨村崔家大院。太岳军区归属一二九师指挥,下设三个军分区。太岳军区成立标记着太岳抗日根据地武装力量的状大和军事建制的规范完整,是太岳区创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太岳区领导机关在沁源的主要活动

从1940年6月太岳军区建立之后,到年底,太岳军区岳北地区经历了两件重大事情:一是太岳部队和民兵群众组织参加了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二是经历和粉碎了日军“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的报复性大扫荡。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1940年8月8日,八路军总部下达了“战役行动命令”。8月20日,第一阶段作战开始。太岳军区十六团在寿阳芦家庄战斗中,攻击敌碉堡四座,炸毁芦家庄至段廷全部铁桥,击毙日军80多名,取得了大战开始的第一个捷报。接着决一旅三十八团攻克上湖车站、和尚足据点;二十五团攻占马首车站;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攻克平定冶西据点。太岳部队控制了寿阳以西到榆次以东的全部正太路。十六团和三十八团在昔阳县羊儿里上葫芦村歼灭日军300余名,掩护了一二九师机关。七七二团在陈赓的亲自指挥下,在太谷双峰镇附近毙伤日军永野大队400余名,击毙大队长永野。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在第二阶段的“百团大战”中,三八六旅和决死一纵队共抽调四个团攻击榆社城和沿壁、王景两个据点。十七团和五十七团组成沁北支队,破袭沁县到分水岭段铁路;陈赓和周希汉亲自指挥七七二团和十六团将榆社城收复歼灭日军坂津大队二中队400余人。决死一纵队三十八团和二十五团伏击武乡红崖头歼敌300余人,完成了阻击任务。据统计,在正太和榆辽战役中,太岳部队大小战斗57次,歼敌1650余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1940年10月初,在“百团大战”中受到重创的日军开始大规模的“三光政策”报复扫荡,太岳区领导机关所在的沁源成为主要目标之一。为了粉碎日军的扫荡,太岳部队一部分参加太行区反扫荡作战,七七二团、十六团、三十八团在彭总的指挥下参加了著名的“关家脑战斗”,歼敌400余人,参加武乡“砖壁保卫战”。在太岳区秋季反扫荡中,三八六旅和决一旅(原决死一纵队)主力部队领导机关分别组成两个支队,即“沁西支队”和“沁东支队”,伺机向外线转移,打击日军。同时安排二一二旅在沁源中部配合作战。

1940年11月17日,日军四十一师团、三十六师团、第九混成旅各一部7000余人,直扑太岳区领导机关驻扎的沁源。此次扫荡,日寇大规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疯狂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沁源县大部分村庄和沁县、安泽、屯留边界一带房舍全部化为灰烬,岳北地区无辜百姓群众被杀害者达4000多人,各县被烧毁房屋约12万余间,粮食900万斤。其中仅沁源就有2696人被杀,烧毁房屋11万余间,抢走烧毁粮食750余万斤。日军的残酷烧杀使沁源10余万群众家业一空,无处安身,陷入了无法生存的绝境。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为了粉碎日军的 “报复扫荡”,“沁西支队”在沁源官滩紫红与日军激战整夜,打死打伤日军近200人,我军也伤亡近百人。此后,五十九团又在沁源胡汉坪马背痛击日军,歼灭260余人。“沁东支队”在圪尖洼、陈家沟、龙佛寺、吾元镇等处歼敌100余人,二一二旅在五凤峪、曹家沟也沉重地袭击了清剿的日军。太岳部队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主力跳出外线,内外夹攻打击敌人,迫使日军于11月30日分路撤退。

反 “扫荡”结束后,太岳区领导机关驻扎的闫寨、赵寨、沟泉、有义等村庄房屋更是一片灰烬。为了解决群众过冬之急难,太岳区领导号召受灾地区群众咬紧牙关,互相帮助,度过难关。领导机关和部队全部亲自动手打窑洞居住,现存的“太岳军区司令部”,“太岳区党委”及区级机关住处窑洞,都是当年冬天在陈赓等领导带头亲自动手与工作人员打成的。当时仅闫寨村就新打了窑洞170多孔。扫荡前瓦屋鳞次的闫寨村,一两个月后变成窑洞排排。从司令部到区党委、下属机关、部队人人动手,白天晚上连着干,到入冬时,干部、群众、军队全部住进新的的土窑洞中。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八路军使用的碾子、磨子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八路军居住的土炕,使用的灶台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抗战中使用的军用电话机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杀死鬼子的大刀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沁源围困战

在铁壁合围次次失利的情况下,华北日军指挥部决定长期占据沁源,进行“山岳剿共实验”,企图以“攻破一点,波及全局”的办法彻底摧毁太岳根据地,实现他们的所谓“大东亚圣战成果”。10月下旬,扫荡的日军在沁源城关、交口、闫寨、中峪修筑据点,在沁源、绵上两县共建据点15个,并在沁源城公开挂出“山岳剿共实验”区的招牌。拉开了占领与反占领的长达二年半时间的“沁源围困战”帷幕。

从1942年10月日军占领沁源到1945年4月,沁源军民遵照太岳区党委、军区的安排部署在县围困指挥部的具体领导指挥下,开展了长达两年半的“围困日寇”斗争。

在艰苦卓绝的围困日寇斗争中,沁源军民团结一致,不仅克服了山野生活和战争环境的重重困难,而且抢收抢种,开展大生产运动,从兵员、粮食、财物上无私地支援了主力部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杀敌英雄和生产能手。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斗争故事和英烈事迹。沁源围困日寇斗争彻底粉碎了日军进行山岳剿共实验的计划,在太岳区对日作战的“棋盘”上赢得了十分重要的一着,为敌后抗日斗争树立了一个光辉榜样。“沁源围困战”成为抗日战争中人民战争的一个典型的光辉战例。

长治国保档案(十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时刻牢记五星红旗的红色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新中国的一切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铸就而成的;要继承和学习革命先烈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伟大的人格力量,浩然的革命正气;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大力弘扬“爱国、团结、奉献、奋斗”的红岩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