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場上扭轉了整個二戰局勢的戰役有哪些?

啥都懂一點兒

首先,世界普遍公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到關鍵扭轉局勢作用的戰役有: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海戰、阿拉曼戰役這三個戰役,這三場戰役都發生在1942年。而通常認為,中國戰場至始至終沒有出現過決定性的扭轉二戰局勢的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戰場的重要轉折點,德國法西斯集團損失了近150萬的官兵,佔整個蘇德戰場總兵力的四分之一,從此蘇軍開始擺脫了前期劣勢的局勢,徹底扭轉蘇聯東線一直被動的局面,開始掌握戰場的主動權,並由守轉攻;緊接著莫斯科保衛戰由戰略防守轉為戰略進攻。


中途島海戰:日本自偷襲珍珠港後,尚未完全恢復的美軍太平洋艦隊,在中途島打了個四比一的漂亮翻身仗,以損失一艘航母的代價一舉殲滅日本四大航母,日本聯合艦隊損失大量的一線飛行員元氣大傷,中途島海戰改變了太平洋美日航母的對比數,粉碎了日軍南近計劃,掌握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開始反攻,在之後的戰役中逐步將日本拖入滅亡。


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的重要轉折點,盟軍英軍蒙哥馬利擊潰了隆美爾的北非聯軍,粉碎了納粹德國企圖佔領埃及和中東豐富資源的陰謀,這場勝利結束了非洲軍團瘋狂的攻勢,徹底扭轉了北非戰場的局勢,盟軍開始由守轉攻,德軍全面敗退,攻克突尼斯,直逼意大利本土。


但是中國在二戰發揮的作用的無可代替的,二戰貢獻還是很大,首先是正面戰場有效的牽制了大量日本部隊,讓日本長期陷入中國泥潭不能自拔,否則蘇聯很有可能陷入德國和日本兩線作戰危險境地;同時中國還派了大量遠征軍出國作戰,有力的支援東南亞戰場,有效地阻擋了日本南進的計劃,同時中國還向盟國提供大量的鎢礦、錫礦、桐油等戰略物資。中國可以說是亞太地區的主戰場,是盟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的戰略支柱和後方基地。


賽門軍史


坦率地說,中國戰場上沒有一場扭轉整個二戰局勢的戰役。

影響或扭轉二戰局勢的戰役都發生在中國戰場之外。中國戰場僅是二戰太平洋戰場的一個局部。


當時在二戰太平洋戰爭中,影響或扭轉局勢的戰役有以下幾場:

①日軍偷襲珍珠港。這是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標誌,美國被捲入二戰,同盟國與軸心國的力量因此發生根本變化。

②日軍馬來亞之戰。馬來亞之戰以日軍進攻並佔領“東方直布羅陀”新加坡為標誌,撼動了英國在亞洲殖民統治的基礎。

③日軍征服菲律賓之戰。菲律賓原是美國殖民地,日軍佔領菲律賓,意味著美國在東亞失去了反擊日軍的橋頭堡,並可能進一步失去東亞利益。



④中途島海戰。美海軍重創日本海軍,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重新開始回到同盟國一方。

⑤印度英帕爾之戰。這是太平洋戰區印緬戰區日軍進攻潰敗,英軍與中美聯合部隊開始進入反攻的分水嶺。


⑥瓜島登陸與反登陸之戰。這是太平洋戰爭中美軍與日軍戰鬥最殘酷的戰役 ,雙方均付出慘重的代價。瓜島之戰後,美軍嘗試蛙跳戰術對日作戰。

⑦東京大轟炸。東京大轟炸是對日本的戰略轟炸,實際對日本的破壞超過了之後的原子彈。大轟炸及原子彈極大地打擊日本的戰爭能力,動搖了日本堅持戰爭的信心。

⑧蘇軍對日宣戰。蘇軍以摧枯拉朽之勢發動對日戰爭,全面消滅日本關東軍,成為迫使日本投降的最後一擊。




更多內容請關注《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拖住70%的日本陸軍,中國軍民的浴血奮戰,使日本始終不能全力以赴投入太平洋戰場,減輕了盟軍的壓力,為盟軍的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態勢,中國戰場上對世界形勢有影響的戰役有下列幾個:

第一個是淞滬會戰(1937.8.9-11.12)。此戰徹底打破了日寇“三個月佔領中國”的瘋狂圖謀。國人精神為之一振。 同時把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吸引到不利於行動的江浙一帶,減緩了中國北方的壓力,國際上的人也開始關注中國的抗日戰爭。此戰也使國民黨的精銳部隊損失很大。

第二個是武漢會戰(1938年夏秋),一旦武漢失守,國民政府的威望與執政基礎將被進一步嚴重損害,同時給予蔣政權內部的對日投降妥協派以當漢奸的藉口,而日寇則可將這座華中最大的城市變成其對中國腹地繼續作戰的跳板與後勤基地。隨著1938年10月27日武漢三鎮陷落,中國的抗日戰爭從此進入了八年抗戰最艱苦最漫長的戰略相持階段。而武漢失守兩個月後(12月18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即投敵叛國。

第三個是百團大戰(1940.8-12)。八路軍把日寇的“火力”都吸引到了人民軍隊一邊,極大的緩解了國統區壓力;既打亂了日寇的誘降蔣政權陰謀,也部分打消了國民政府的妥協投降心理;而且振奮了全國民眾因國民黨部隊會戰連續失利,而陷入低迷狀態的抗戰士氣;其四,至少使日軍的“南進”計劃推遲了5個月,為美國政府贏得了極為寶貴的備戰時間。


浩蕩揚子江

無疑是武漢會戰了!

從1938年6月至10月,武漢會戰歷時達4個半月,由大小數百場戰役組成,是抗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中國軍隊前後共投入130個師110萬人,而日軍也投入了30萬人,戰鬥空前慘烈。雖然中國軍隊最終丟失了武漢,可是卻沒有放棄抵抗。而日軍旨在迫使中國屈服以快速結束在中國的戰事的企圖也宣告徹底失敗!

看似1938年的中日戰爭與隨後的二戰全面爆發並無多大關聯,其實不然。在日本的戰略考慮中,其潛在的對手一直都是蘇聯和美國,而中國只不過是日本為了取得可能的對蘇戰爭的前進基地,所以在日本的最初設想中只是想奪取中國的東北和華北地區。而中國政府的堅決抵抗徹底打亂日本的全盤部署,使其數十萬陸軍難以從中國戰場抽身,最終導致日本在“南進”和“北上”兩個戰略目標中選擇了“南進”以對付美國。

事實上日本佔領中國無論對於北上進攻蘇聯還是南進進攻美國都是利大於弊,浪費大量的資源和兵力,最終導致的結果便是在太平洋戰場中陸軍部隊在數量龐大的島嶼中始終防禦不足,而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防禦蘇聯的關東軍也只是徒有其表,結果在蘇軍的凌厲攻勢下全軍覆沒。



反過來假使日本在佔領中國東北地區後沒有進一步進攻中國,而是選擇了北上進攻蘇聯,那麼無論勝負如何,都將極大的刺激到斯大林。使得他迫於日本和德國的兩面威脅而採取更加謹慎的態度,而不是之前在外交上對德國的“強硬”和“貪婪”。如此極有可能真正實現“德、蘇、日、意”四國同盟,這對於二戰的局勢將有著致命的影響!

所以中國戰場不僅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而且是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任何低估中國戰場對二戰勝利的巨大貢獻的觀點都是片面而狹隘的。中國人民的抵抗意義深遠!!


小小狼王

說到扭轉戰局的,我估計姑且長沙保衛戰勉強能算上。長沙保衛戰共分為四次(第四次長沙會戰又稱長衡會戰),前三次以中國軍隊獲勝而告終,第四次長沙會戰是以日本攻陷長沙而告終。雖然最後長沙還是丟了,但是不能忽略了前三次長沙會戰。整個長沙會戰始於1939年9月結束於1944年8月。前三次長沙會戰正值德國在歐戰上風光無限,而盟軍步步為艱,更有號稱最強陸軍的法國投降,英國被德國炸的是焦頭爛額。而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也是同期同盟國最大的勝利。

1939年9月,岡村寧次指揮的第11軍所部的第六師團、第三十三師團等奉命進攻長沙,而當時的第九戰區在薛嶽的指揮下迎敵,史稱第一次長沙會戰。總兵力對比為10萬對40萬,此役共殲敵2萬多人。1941年後,日本對長沙不死心,集結了10多萬人對長沙發動了第二次進攻,史稱第二次長沙會戰。這裡最著名的戰役我想是第十五集團軍羅卓英所部打的上高會戰了。此役殲敵2萬多人。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同一天日本陸軍第23軍奉命進攻香港,為了掩護23軍行動。日本大本營命令第11軍於1941年12月23日進攻長沙,第11軍以第40師團、第六師團等7萬多人進攻長沙,而應戰的則是“老虎仔”薛伯陵率領的第九戰區,總兵力為9個軍,而薛嶽自創的“天爐戰法”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所謂的“天爐戰法”則是以一個軍的兵力牽扯日軍的所有進攻部隊,然後再調集優勢兵力從四面八方合圍,達到一舉殲之的目的。此次戰役以李玉堂的第十軍守爐膛生抗日軍的7.5萬進攻兵力,然後第七十四軍、九十九軍等其他八個軍合圍,截止1942年1月5日共殲敵5萬多人。由於當時美國剛剛被偷襲了珍珠港,而日軍的南方軍團不到百天就橫掃了東南亞的所有要塞和據點。因此,第三次長沙會戰也是同盟國同期最大的勝利!

此戰過後,也讓英美等國從新重視了這個在東方獨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同盟國。並且於同年(1942年)1月31日成立中國戰區,並統一指揮中國及東南亞的美英軍隊。同年1月1日,英美與中國、蘇聯等26國簽署了關於反對法西斯政權的《聯合宣言》,而美國也同意了對中國的貸款,同時廢除了所有不平等條約。雖然第四次長沙會戰失利(著名的孤城保衛戰~衡陽保衛戰〈日軍36萬對中國軍隊30萬〉),但不可否認的是長沙會戰成為中國戰場上扭轉戰局的一次大的戰役。


縱橫捭闔2011

我認為,在二戰中,起到了扭轉整個二戰局勢的中國戰役有這三個:


1.嘎子鬼不靈大捷,不僅將率先出動的龜田小分隊全殲,同時還及時運輸了八路所需的藥品,後期更是將齋藤小分隊吸引進包圍圈,成功策反敵方大將歪嘴,不僅從身體上,更是從心智上戰勝了敵人,堪稱華北地區的一次大捷。

2.李雲龍平安格勒戰役,堪稱二戰轉折最重要的原因,吸引了雙方二十萬兵力的參與,全殲鬼子精銳山本特工隊,讓鬼子南下的戰略企圖暫時放棄,為後來的反攻做出了貢獻。



3.周衛國清源縣大捷,全殲日本竹下俊特種部隊,配合國軍及地方武裝強硬的打擊了日本駐山東方面軍,使其聞風喪膽,龜縮不出。有力的配合了全國的反攻工作。

額,就這麼多吧,有興趣可以關注下哈!


啥都懂一點兒

中國戰場上扭轉了二戰戰局的戰役史料記載的不多。

二戰中真正扭轉戰局的戰役有兩場。一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蘇聯人民拼死搏鬥,拖住了德國進攻的精銳部隊,讓德國進不能,增援來不及。

第二場是:中途島海戰,美國憑著強大的密碼破解技術,摸清了日軍軍力的部署,再加上空中偵查人員冒死獲得的日軍航空母艦的確切位置,一舉拿下了日軍的海軍艦隊,徹底打垮了日軍的海上力量,為以後美軍登陸硫磺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說,二戰中真正扭轉局勢的戰役進行地不在中國。這不是中國人沒智慧,怕日寇,原因是武器裝備的差別太大了!


北京燕園

長沙會戰——是整個中國戰場的分水嶺,之前國民黨軍隊想守也守不住,想贏也贏不了。武漢會戰,國民政府是集全國最精銳部隊,戰場涉及四五個省,共打了四個半月,仍然打輸了;武漢失守後,接著廣州、南昌、九江淪陷,重慶面臨被三面包圍一舉拿下的勢頭。國民政府的形勢非常嚴峻,籠罩在一片悲觀失望的氣氛中,副主席汪精衛在1938年底向日本投降,蔣中正準備遷都西昌,甚至派員到印度準備成立流亡政府。在這危急關頭,第九戰區司令薛嶽上將,積極依靠三千萬湖南人民,動員數百萬民眾築工事、修機場、運送彈藥糧食、搶救傷員、偵察敵情、傳遞情報、挖路毀橋(阻敵坦克、重炮前進)、轉移藏匿糧食、宣傳動員、參軍參戰、撫慰傷亡者等,使日軍的機械化武器裝備無法發揮優勢,甚至使日軍的重炮、坦克無法接近長沙城,一度使日軍炮火威力大大減弱,而我軍的炮火卻能大大的發揮威力,使敵我強弱態勢發生了反轉,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共擊斃日軍11.7萬,極大地滅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使我軍想守就能守住,變成了現實。對穩定中國戰局乃至世界反法西斯的戰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全國人民看到抗戰的勝利的一線曙光!英美等國給國民政府發來賀電,並立即決定廢除過去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飛龍169021628

很遺憾,中國戰場對二戰的貢獻,是堅持抵抗,從而拖住和消耗了大量日本兵力,雖然說有臺兒莊,萬家嶺,長沙保衛戰,崑崙關,雪峰山等局部戰役的勝利,但這些只是總體潰敗過程中,局部的勝利,並沒有改變戰爭格局的勝利。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對抗戰分三個階段,暨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其實在中國戰場上只走到了戰略相持階段。中國是以其巨大的犧牲和持續抵抗的毅力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的巨大貢獻,正如《義勇軍進行曲》中所唱“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英勇而悲壯。

如果說,能夠說得上反攻並取得勝利,只有反攻緬甸卜戰役了。1943年10月,由駐印遠征軍和衛立煌指揮的怒江大反攻,從兩個方向,對佔領緬甸的日軍實施了大規模反攻作戰。戰役歷經一年半時間,殲滅日軍4.8萬人,緬甸全境解放。戰役中,孫立人將軍和廖耀湘將軍戰功卓著,同時也打出了國民黨五大主力的新一軍和新六軍。





淨月暖陽

如果非要說,首屈一指的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持續進行的以面帶點的戰略大會戰——敵後游擊戰。特別是八路軍,長期牽制侵華日軍在北方數以十萬計的兵力和大量偽軍,特別是日軍的一支精銳戰略兵團——華北方面軍,完全將其與南面的華中方面軍、北面的關東軍割裂,始終未能抽調一兵一卒支援別的地方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