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曾国藩击败洪秀全的三大要素

关于曾国藩如何灭了太平天国这个问题,现在众说纷云;有的说运气好,是撞了大运的结果;有的说的太平天国不争气,自己作的;也有的说是曾国藩是圣人,有雄才伟略,经济天下。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忽视了一个杰出统帅赢得战争的基本要素权力、财富、兵马

对应的曾国藩能打败洪秀全的三要素就是:有权有钱有人

1、历史回顾

当我们回顾湘军与太平军作战,会发现在1860年前,湘军虽然对太平军造成压力,但并不是决定性的,第一次安庆围困都不了了之。为什么呢?很简单。曾国藩不是战场的主角。

主角在南京周边(江南大营8万、江北大营3万),大清的十万正规军。当时朝廷视江南大营为“犁穴擒渠,策勋有期”。但江南大营诸将“克敌致果之功多,好谋能惧之心少”,就是有勇无谋。被李秀成虚晃一枪而攻击大营,全线崩溃。

这时朝廷也丢失京师,无暇顾及岌岌可危的东南。这时候曾国藩才走到前台,逐渐获得各项权力。

解惑:曾国藩击败洪秀全的三大要素

江南大营、江北大营

2、有权

在很长时间里,曾国藩基本是一个援帅的角色,期间援鄂、援赣、援皖,还有没有执行成功的援闽、援川、入卫京师。基本是个次要战场的救火队长(张国梁是核心战场的救火队长)。自然湘军系统也就许多并不归他节制。

1859年,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就是四路进兵,他和弟弟曾国荃攻取安庆,多隆阿、鲍超攻取桐城,胡林翼攻取舒城,李续宜攻取庐州。就是从上游往下走。这也没办法,他只能节制(准确应该说协调)这么点,保障自己战区安稳就不错了。但1860年是个复杂的年份。2月到5月,江南大营全线崩溃,常州、苏州丢失;9-10月,天津、北京陷落,皇帝去了承德。

而曾国藩呢?对应的水涨船高,六月份得到了两江总督实缺,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1861年9月,曾国藩拿下安庆,同时杭州失陷。朝廷也在12月份给了新职务,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和明末清初洪承畴一个级别,是汉族大臣仅有的了。

权有了就好办事了。之后曾国藩确立了新的战略,从上游、浙江、苏南三路逼迫南京。这权力三分之一来自自己的战功,三分之一来自朝廷的飘摇,三分之一来自队友的无能(江南大营和天王府最近的地方就五公里)。

解惑:曾国藩击败洪秀全的三大要素

到1861年9月,太平活动区域基本都属于曾国藩节制

3、有钱

在很长时间里,曾国藩都是侍郎衔,连个巡抚职位都没有,自己和地方也没有节制关系,就像一个副部长在地方怎么调度大员。打仗全靠地方协济,或多或少,两头受气。而两江总督得到后,自己从各地征调钱粮非常容易,源源不断的钱粮输入。这就做到了物质上的保证。

厘金是战时执行的一种商税,这时候就源源不断的到了自己军前。之前一年到手300万两都或早或晚,现在到手一千万两都是轻轻松松。

就可以给士兵多发钱,绿营士兵约为2两,湘军实行双饷,为4两兵饷,个别部队为4.2-4.5两。这就是湘军是关宁军待遇,其他部队是普通兵待遇。

4、有人

后勤供给充足,前线作战踏实;军费充足,能够招兵买马。这就是战争的逻辑。

现在许多人以为湘军兵力很多。其实很长时间里,曾国藩所能节制的湘军兵力低于三万,所以当三河镇损失6000人,就元气大伤。

在获得节制权力后,曾国荃在南京城下湘军有达到近六万人,左宗棠在浙江有三人,淮军有四万人,其他地也有几万人,湘军(脱胎于湘勇)的部队达到十五万以上。而且士兵供给充足,这才能保证作战。

同时曾国藩也不断派人去口外买马,骑兵各种在战场上突击太平军。

武器装备也迅速提高,受曾节制的左、李部大量装备洋枪。

注:现在说的三十万湘军,基本不准确,是把南方战场刘长佑他们也列入了,扩大了概念。

解惑:曾国藩击败洪秀全的三大要素

克服金陵图

总结:

有权可以筹饷,有饷可以聚兵,有兵可以建立功业。有这三大要素,在大明可以建立关宁防线,在大清就可以灭了太平。毕竟大清是单线作战,还有洋人帮忙,不胜利都难。

参考文献:

王定安:《想军记》,岳麓书社。

罗尔纲:《太平天国四》,中华书局。

张文光. 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3):59-66.

纪振奇. 清军江南大营研究(1853—1860)[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周育民. 晚清厘金历年全国总收入的再估计[J]. 清史研究, 2011(3):1-24.

郭毅:《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