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曾國藩擊敗洪秀全的三大要素

關於曾國藩如何滅了太平天國這個問題,現在眾說紛雲;有的說運氣好,是撞了大運的結果;有的說的太平天國不爭氣,自己作的;也有的說是曾國藩是聖人,有雄才偉略,經濟天下。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忽視了一個傑出統帥贏得戰爭的基本要素權力、財富、兵馬

對應的曾國藩能打敗洪秀全的三要素就是:有權有錢有人

1、歷史回顧

當我們回顧湘軍與太平軍作戰,會發現在1860年前,湘軍雖然對太平軍造成壓力,但並不是決定性的,第一次安慶圍困都不了了之。為什麼呢?很簡單。曾國藩不是戰場的主角。

主角在南京周邊(江南大營8萬、江北大營3萬),大清的十萬正規軍。當時朝廷視江南大營為“犁穴擒渠,策勳有期”。但江南大營諸將“克敵致果之功多,好謀能懼之心少”,就是有勇無謀。被李秀成虛晃一槍而攻擊大營,全線崩潰。

這時朝廷也丟失京師,無暇顧及岌岌可危的東南。這時候曾國藩才走到前臺,逐漸獲得各項權力。

解惑:曾國藩擊敗洪秀全的三大要素

江南大營、江北大營

2、有權

在很長時間裡,曾國藩基本是一個援帥的角色,期間援鄂、援贛、援皖,還有沒有執行成功的援閩、援川、入衛京師。基本是個次要戰場的救火隊長(張國樑是核心戰場的救火隊長)。自然湘軍系統也就許多並不歸他節制。

1859年,曾國藩的戰略計劃就是四路進兵,他和弟弟曾國荃攻取安慶,多隆阿、鮑超攻取桐城,胡林翼攻取舒城,李續宜攻取廬州。就是從上游往下走。這也沒辦法,他只能節制(準確應該說協調)這麼點,保障自己戰區安穩就不錯了。但1860年是個複雜的年份。2月到5月,江南大營全線崩潰,常州、蘇州丟失;9-10月,天津、北京陷落,皇帝去了承德。

而曾國藩呢?對應的水漲船高,六月份得到了兩江總督實缺,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南軍務。1861年9月,曾國藩拿下安慶,同時杭州失陷。朝廷也在12月份給了新職務,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和明末清初洪承疇一個級別,是漢族大臣僅有的了。

權有了就好辦事了。之後曾國藩確立了新的戰略,從上游、浙江、蘇南三路逼迫南京。這權力三分之一來自自己的戰功,三分之一來自朝廷的飄搖,三分之一來自隊友的無能(江南大營和天王府最近的地方就五公里)。

解惑:曾國藩擊敗洪秀全的三大要素

到1861年9月,太平活動區域基本都屬於曾國藩節制

3、有錢

在很長時間裡,曾國藩都是侍郎銜,連個巡撫職位都沒有,自己和地方也沒有節制關係,就像一個副部長在地方怎麼調度大員。打仗全靠地方協濟,或多或少,兩頭受氣。而兩江總督得到後,自己從各地徵調錢糧非常容易,源源不斷的錢糧輸入。這就做到了物質上的保證。

厘金是戰時執行的一種商稅,這時候就源源不斷的到了自己軍前。之前一年到手300萬兩都或早或晚,現在到手一千萬兩都是輕輕鬆鬆。

就可以給士兵多發錢,綠營士兵約為2兩,湘軍實行雙餉,為4兩兵餉,個別部隊為4.2-4.5兩。這就是湘軍是關寧軍待遇,其他部隊是普通兵待遇。

4、有人

後勤供給充足,前線作戰踏實;軍費充足,能夠招兵買馬。這就是戰爭的邏輯。

現在許多人以為湘軍兵力很多。其實很長時間裡,曾國藩所能節制的湘軍兵力低於三萬,所以當三河鎮損失6000人,就元氣大傷。

在獲得節制權力後,曾國荃在南京城下湘軍有達到近六萬人,左宗棠在浙江有三人,淮軍有四萬人,其他地也有幾萬人,湘軍(脫胎於湘勇)的部隊達到十五萬以上。而且士兵供給充足,這才能保證作戰。

同時曾國藩也不斷派人去口外買馬,騎兵各種在戰場上突擊太平軍。

武器裝備也迅速提高,受曾節制的左、李部大量裝備洋槍。

注:現在說的三十萬湘軍,基本不準確,是把南方戰場劉長佑他們也列入了,擴大了概念。

解惑:曾國藩擊敗洪秀全的三大要素

克服金陵圖

總結:

有權可以籌餉,有餉可以聚兵,有兵可以建立功業。有這三大要素,在大明可以建立關寧防線,在大清就可以滅了太平。畢竟大清是單線作戰,還有洋人幫忙,不勝利都難。

參考文獻:

王定安:《想軍記》,嶽麓書社。

羅爾綱:《太平天國四》,中華書局。

張文光. 曾國藩軍事思想述評[J].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5(3):59-66.

紀振奇. 清軍江南大營研究(1853—1860)[D]. 華東師範大學, 2007.

周育民. 晚清厘金歷年全國總收入的再估計[J]. 清史研究, 2011(3):1-24.

郭毅:《太平天國曆史地圖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