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裡細菌那麼多,問你怕不怕?

口腔細菌大約有700多種,有些對我們的健康有益,有些則相反。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口腔中的“壞”細菌可導致牙齦疾病,甚至有可以增加患心臟疾病和癌症的風險。

不同的口腔細菌“扎堆”在一起,形成了成熟的細菌生態,社區結構逐步穩固,更不容易被清理,這便是牙菌斑的由來。

這篇文章讓你清晰的瞭解“牙菌斑”。

牙菌斑是牙面菌斑的總稱,依其所在部位可分齦上菌斑和齦下菌斑。齦上菌斑位於齦緣上方,在牙周組織相對正常的情況下,G+菌佔61.5%。齦下菌斑位於齦緣下方,以G-菌為主。佔52.5%。目前對齦上菌斑的結構和形成過程較為廣泛,本文提到牙菌斑時,以齦上菌斑為主。

齦上菌斑是未礦化的細菌性沉澱物,牢固地粘附於牙面和修復體表面,有黏性基質和嵌入其中的細菌構成。基質主要成分是唾液糖蛋白和細菌的胞外聚合物。除非通過口腔衛生措施清除,否則它將長期聚集於牙面並導致齲病和(或)牙周病。

口腔裡細菌那麼多,問你怕不怕?

實際上,牙菌斑可視為細菌的微生態環境,細菌在這種環境中生長、發育、繁殖和衰亡,並在其中進行復雜的代謝活動。據科學檢測,菌斑中70%的區域由微生物構成,細胞間物質僅佔30%。因此也有學者形象地將牙菌斑描述為由千百萬微生物肩並肩構成的細菌性膠凍(bacterial aspic)

一,結構

在齦上部位菌斑,若不加以控制,可達到一定的厚度,類似於瓊脂平皿上生長的菌落。菌斑開始生長的部位常在牙面缺陷部位和不規則的表面,然後逐漸融合並沿齦緣生長,擴散率有顯著的個體差異。牙菌斑可在牙面形成一定的輪廓和高度,甚至填充鄰面間隙。頻繁攝入蔗糖而口腔衛生狀況欠佳者,牙面可能有大量菌斑形成。

牙菌斑分兩種:平滑面菌斑、窩溝菌斑。

(一)平滑面菌斑

平滑面菌斑分3層:菌斑-牙界面,中間層和菌斑表層。

口腔裡細菌那麼多,問你怕不怕?

菌斑-牙界面 最常見的排列是細菌位於獲得性膜上方。獲得性膜可以是完整的一層,並有相當厚度和連續性,細菌細胞呈扇貝狀排列於獲得性膜上方。獲得性膜也可為一菲薄不連續的電子稠密層。

中間層 包括稠密生物層(condensed microbial layer)和菌斑體部(body of the plaque),在界面外方有稠密的球菌揚微生物覆蓋,又稱稠密微生物層。該層為3~20個細胞深度。稠密微生物層外方為菌斑體部,佔菌斑的最大部分。由各種不同微生物構成,通常呈叢狀。

菌斑表層 菌斑表層較其他部分更為鬆散,細胞間間隙較寬,菌斑的表面微生物差異很大,可能呈球菌狀、桿菌狀、玉米棒或麥穗樣形式的微生物。

(二)窩溝菌斑

窩溝中的菌斑與平滑面菌斑顯著不同,窩溝中滯留有微生物和食物分子,微生物類型更為有限。在均質性基質中以G+球菌和段桿菌為主,偶爾可見酵母菌。缺少柵欄狀排列的中間層,分枝絲狀菌罕見,在一些區域僅見細胞軀殼,在細胞菌內及其周圍可能發生礦化。

二,形成

牙菌斑,即“細菌社區”的建立、成熟需要經歷三個階段:

首先唾液中的營養物質吸附在牙齒表面,構成“社區”肥沃的“土壤”,即獲得性薄膜形成。

口腔裡細菌那麼多,問你怕不怕?

A:釉質表面清潔4小時後,開始有顆粒狀物沉澱

B:8小時後,獲得性膜形成,有散在的球菌附著在上

土壤”形成之後,便可吸引細菌來定居,同時為細菌提供營養,即細菌粘附和共聚。首先會有先驅菌來定居,開墾土壤,建立社區的基本設施,之後便會吸引更多的其他細菌來定居,一個“新興社區”就誕生了。

口腔裡細菌那麼多,問你怕不怕?

C:12小時後,附著的細菌練成片狀,以球菌為主

D:24小時後,釉質表面已完全被細菌覆蓋

新興社區”如果沒有人為的破壞,很快會發展壯大,成為一個“成熟的社區”,即菌斑成熟。眾多細菌集結在一起,互相提供營養物質,同時汲取唾液中的養分,細菌大量增殖,“社區”結構也更加緊密,可以共同抵抗外界的干擾,這是用漱口的方法是無法清除的。

口腔裡細菌那麼多,問你怕不怕?

E:3天后,菌斑增厚,桿菌和絲狀菌增多

F:14天后,成熟的菌斑結構變的更為複雜

三,牙菌斑的至齲性

牙菌斑的致齲作用可以概括為菌斑中的細菌代謝碳水化合物產酸,但由於菌斑基質的屏障作用,這些酸不易擴散,因而導致局部PH下降,造成牙體硬組織脫礦,最終形成齲齒。

釉質溶解的化學反應方程

菌斑細菌產生的酸是一些弱酸,他們能以非離子化形式存在,與其各自的陰離子乳酸根(L-)或乙酸根(A-)和氫離子平衡。

口腔裡細菌那麼多,問你怕不怕?

在各種PH條件下,單獨或合併並使用乙酸或乳酸作用與釉質,其損害形成程度均取決於酸擴散時的解離程度,而未解離的酸則具有緩衝作用,充當氫離子的貯庫。酸的解離程度由各種酸的解離常數(Ka)較低,因此與乙酸相比,乳酸是一種較強的酸。

研究證實,在齲損早期階段,釉質中的碳酸鹽和鎂最易喪失,他們是酸攻擊的重要目標!

(二)細菌的作用

雖然細菌與齲病發生的密切關係已獲公認,但有關菌斑細菌的作用,仍有兩種不同的理論,既非特異性菌斑學說特異性菌斑學說。非特異性菌斑學說認為齲病不是由某些特異性致齲菌引起的,而是由所有菌斑細菌產生的毒性物質所致的。理由是菌斑中很多微生物均能產酸,能在菌斑中釋放乳酸等有機酸和其他毒性產物。若刺激過了宿主的防禦能力,則會導致齲病發生。

口腔裡細菌那麼多,問你怕不怕?

與此相反,體異性菌斑學說認為只有特異性的致病菌才能引起齲病。特別是變異鏈球菌具有重要作用。大量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口腔中的變異鏈球菌組細菌與齲病發生關係密切。

牙菌斑主要對牙和牙齦構成危害,也就是口腔最常見的兩種疾病:齲病和牙周病。

齲病俗稱“蟲牙”,這裡的“蟲”指菌斑中的細菌。牙菌斑牢固地附著在牙面上,細菌攝入唾液中的糖,分解糖產酸,這些酸會破壞牙齒,最終成洞。

口腔不可能成為一個無菌的環境,也不能把所有的細菌都消滅。因為消滅細菌之後,又會有真菌襲來,造成更嚴重的、很難控制的後果。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與牙菌斑作鬥爭,才能保證清潔的口腔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