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以什么心态面对圣人的言教?(上篇)

该以什么心态面对圣人的言教?(上篇)

庞子博先生经典系列解读《弟子规》专栏 之一

该以什么心态面对圣人的言教?(上篇)

该以什么心态面对圣人的言教?(上篇)

“弟子规,圣人训”

该以什么心态面对圣人的言教?(上篇)

庞子博先生:“弟子规,圣人训”。为什么“训”字右边是个“川”?我们把《弟子规》翻到最后一页,最后三个字是“可驯致”,和第一个“训”有什么不同?一个是马字边,一个是言字边,我把两个字同讲。

“训”重点不在“言”与“马”,而在于“川”。“川”是什么意思?中国有句成语叫“川流不息”,上古的时候有一个传说叫“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有一个真实的含义,他治的绝对不仅是黄河的水,如果你把古书看懂,就知道他治的是世间之水,统一的、所有的水,包括海水。

该以什么心态面对圣人的言教?(上篇)

“训”的重意在“川”,实际意思讲的是大禹治水当中的疏导。为什么江河会泛滥?中医上有一个拟天比地的简单说法,“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大地不通的时候,疾病就会蔓延出去,人要犯病了就会不舒服、发疯、死掉,是不是这样?所以中国古人讲“天地一体、天人合一”。中国人比拟的是天地法,而欧洲人比拟的是科目法,所以中国人的层次要比其他民族高很多,所谓龙的传人不是瞎掰的。

古人知道治人、治天地、治灾难、治病症最好的方法是疏导,所谓的“川”就是百脉俱通。两个高的地方夹着一个低的地方就叫“川”,所谓“川流不息”,有川必有流。所以说圣人要训导的“训”加了一个言字边,让人疏导开来,把你的榆木脑袋理一理就清楚了,是把烦心、混乱的东西理得清楚、导向顺畅。

该以什么心态面对圣人的言教?(上篇)

不要小看这一个“导”字,如果你的心中无病,身即不病矣,这是养生的绝学,不要讲吃这个、那个,吃什么都不如心明,心明身则无病。所以没事了不要胡思乱想,因为那个会阻塞你,大脑一旦变了,身心就随之改变,我们身病一般都是因为心里面不通。

“训”讲的意思,就是一个伟大的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去做事、怎么去为人,疏导不通畅的一些认知、一些错误的想法。而后面马字边的“驯”是个专用词,是用在训导和训教牲畜、野兽这一类的词语上,但它的实际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让它们懂得、通顺。

该以什么心态面对圣人的言教?(上篇)

唯帮人者有人帮,首先你成为别人的贵人,然后别人才会成为你的贵人。现在经常讲贵人少、小人多,原因是你自己本身就是小人。中国有句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经常犯小人的自己就是小人。所以说先助人,则人助之,人一定要先付出的,这是圣人教的。

(未完待续…)

该以什么心态面对圣人的言教?(上篇)

该以什么心态面对圣人的言教?(上篇)

该以什么心态面对圣人的言教?(上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