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靠的是什么?

西府骑手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汉代的贾谊对秦统一六国做出如此评价,而被司马迁收入《史记》之中。

首先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是父祖的基业打得好。

秦始皇的父祖的努力早已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好深层次的基础,即所谓的“六十之余烈”

秦孝公时,商鞅由魏入秦,开始商鞅变法,此后的秦国奖励军功,提倡公战而严禁私斗秦军的战斗力迅速提高,秦国奖励耕织,秦国的生产力显著提高,逐渐成为强国,

商鞅变法是秦国成为强国的关键

秦惠王时,虽然车裂商鞅,但是秦国变法已成,秦国屡屡进攻东方列国,尤其是楚国,一个张仪不仅击破东方六国和合纵,还将强悍的楚国给玩的够呛,从楚国手中夺取汉中,并占据蜀地,是秦国国力大增。

秦武王时,向东攻击韩国,秦军进入到东周洛阳。

秦昭王时,剪除义渠,不仅解除后患,而且还使秦国拥有大规模的起兵部队,采取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交好东方的齐国,进攻邻近的强国赵国、楚国;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万,继而围城邯郸几乎灭亡赵国,对楚国开展大规模征伐,攻取楚国都城郢都,烧毁楚国王陵,楚国被迫迁都。

秦赵长平之战是决定秦赵国运的关键性战役

秦孝文王当王时间太短。

秦庄襄王时,击破楚国、东周的合纵攻秦,灭亡东周。

就这样到了秦王嬴政继位时,秦朝已具有天下三分之一,韩魏已经弱不可支,赵也是强弩之末,楚国也是疲敝不堪,燕国本来就弱小,齐国则与秦国连横结盟。秦国已经具备席卷天下的条件。

秦始皇发动统一六国之战前的形势图

秦始皇雄才大略,举贤任能,一统天下

秦王嬴政早年在赵国为质子,当时正是秦军破长平,围邯郸之时,所以赵秦关系紧张,嬴政也为此遭受不少冷遇和白眼,生于困苦的嬴政比生于安乐的秦王更加梦想着席卷天下。

由于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仅仅在位三年,嬴政继位后,内有嫪毐淫乱其母,掌握雍城及后宫大权,外有吕不韦掌握朝廷大权,号为“仲父”,而嬴政杀伐果断,迅速剿除嫪毐和吕不韦的势力,掌握了秦国大权。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掌握大权的嬴政,重用李斯,对东方六国展开灵活的手腕,重金贿赂那些惧服于秦国的六国重臣,刺杀那些谋划合纵对抗秦国的六国大臣,离间六国君臣关系,削弱六国实力,结果就是赵国自己砍死李牧、齐国对秦国俯首帖耳、楚国的李园和黄歇内乱。

政治上,秦国取消了对东方六国的逐客令,吸纳欢迎东方人才进入秦国。

军事上,秦国拥有王翦、蒙武、蒙恬、李信等猛将,对六国开展征伐。

嬴政的雄才大略与六国国君的庸庸无为,形成鲜明对比。

六国作死,帮助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赵国:赵国贪心上党的土地,结果引火烧身,秦赵发生长平之战,结果赵国青壮40万被坑杀国力大损,之后虽然击退秦军的邯郸围城,赵国勉强得以暂时避免亡国,但是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不过此时赵国尚有良将李牧,李牧是继廉颇之后赵国最为优秀的将领,秦军攻赵,与李牧带领的赵军开战,始终无法获胜,而秦国居然买通赵王的近臣郭开,郭开屡次进谗言与赵王,结果赵国自己砍了李牧。

李牧位居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却被自己的君主赐死

楚国: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带领楚军解了邯郸之围,但是之后与东周发起的合纵遭到失败,而后黄歇专权于前,李园作乱于后,楚国已经自乱阵脚。而至于子兰、靳尚之人忽悠楚怀王的旧事就更让人扼腕叹息了。

韩国:离秦国最近,挨打最多,派遣水利专家郑国去耗费秦国,结果却为了秦国修建了郑国渠,关中平原沃野千里。

魏国:魏国后期早已经没有了战国初期的小霸王的气势,对秦国抱薪救火,只要秦国打来,就割让土地。楚国与秦国互殴时,还没心没肺的攻击楚国,唯一一个让秦国担心的信陵君魏无忌,还让魏安厘王给坑死了。

燕国:燕王喜,就是著名的太子丹的老爹,更是没心没肺,赵国长平之战后,觉得赵国小伙青壮都打没了,于是不管强秦虎视眈眈,却去进攻赵国,准备在赵国身上捞一把,结果被赵国给揍够呛,也更加破坏了六国的团结,秦国灭赵后,太子丹指使荆轲刺秦,事败后,他居然砍死自己的儿子,将人头献给嬴政,但是这样也没有避免被灭国的待遇。

秦国统一六国之战


这些大概就是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所在。




大东北的小豆包



我的总结,秦灭六国,有五靠。

本文是下午公司开会期间,用手机写的,我容易么我😂

一靠地理优势。

看春秋战国形势图,齐楚燕秦赵魏韩七个国,

韩赵魏,在中间地带,四周不设防,一看就是挨揍的货。

齐国尽管一面靠海,相对安全,但是北面是燕,南面接楚,没有发展空间,也是一块死地。

燕国倒是有发展空间,但是历代燕王没把握好机会,废了。

楚国本来是最有机会统一六国的,也是因为没把握好机会,所谓既生瑜何生亮,既生楚何生秦?也是废了。

只有秦国,大西北的地方,有天然关隘与中原诸侯国隔绝,进可攻,退可守,优势非常明显,为统一六国准备了良好的地理条件。

2000多年后,中国共产党人以此区域为根据地,后来也取得了统一中国之功。

二靠深化改革。

周王朝与全部诸侯国,全部都采用了分封制的国家管理体制,

简单来说,就是周王利用其特权,将家中所有亲戚,

分封到各个地区,成为诸侯;

诸侯再利用其特权,将家中所有亲戚和亲信,

分封到各个地区的各个角落,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再利用其特权,将家中所有亲戚和亲信和阿猫阿狗,

分封到各个地区的各个角落的各个位置。

这就是分封制。

起初,周王觉得分封制真好,太特么的好,封出去的都是俺亲戚,

这世上还有比亲戚更可靠的人吗?

当初这样想没错,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代际关系的延伸,血缘关系变了,变得越来越淡,

你说你是我爷爷的姑姑的大伯家的三儿子,和我有个鸟关系啊,

老子就是要吞并你的国。

分封制的缺点呈现了,而且越来越明显。

秦国刚开始也是分封制,

后来来了一个叫做商鞅的人,将制度改革了,改成了军功制,

也就是中央集权制的雏形,

在此后的数百年间,

秦国坚定不移地走上了这条改革之路,

从不抛弃,从不放弃。

三靠人才优势。

其实在整个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很重视人才,

比如齐国的稷下,就是一个人才高地,

但是,喜欢人才,建设人才高地,不是重点,

能够吸引人才,

可以留住人才,

善于使用人才,

将不同的人才放到适合的岗位,

这才是重点。

应该说,七国之中,秦国做得最好。

四靠坚定信念。

秦国的历史,祖先不过是给周王养马的汉子,从公元前768年秦襄公立国,再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长达547年的时间里,历代秦国领导人,基本上方向一致,目标坚定。

一是坚持扩大秦国的疆土,在统一六国之前,向秦国的西北方向扩大,开发大西北。

二是坚持建设强大的军事,特别是商鞅改革之后,更是建立了军事化的社会管理,全民皆兵,平战结合,大大提升了国家战斗力。

三是能装,能忍。该装孙子的时候装孙子,决不犯二,将力量积蓄到总攻的时刻。

五靠正确领导。

总的来说,秦国领导人伟大光荣正确的概率,远远高于其它六国。

为什么?

我也不知道,

恐怕也没人知道。

事实就是如此,

秦襄公,秦国开国的这位爷,

秦穆公,让秦国成为春秋五霸的这位爷,

秦孝公,启用商鞅的这位爷,

秦惠文王,虽然将商鞅五马分尸,但是搞了秦国西部大开发的这位爷,

最后,就是秦始皇,灭六国的这位爷。

其他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总之,在这些领导人的正确的英明的领导下,秦国才不断崛起,最终实现了秦国梦!


毕大费

靠天时地利人和

倒着先从人和开始说吧。秦国可以统一天下,首先要强国。强国,肯定要变法。旧制度之下,秦国没有什么优势,终春秋二百多年是一个中流的诸侯国。三家分晋,步入战国。制度老旧的秦国还是被三晋欺负,变法强国是必要的。但是变法就会涉及到人和的问题。楚国的变法为什么不能成功,就是因为人不和。人不和是必然的,因为上层的贵族和普通下层的民众、君上的立场不一样。楚国失败的因素,概括地说就是贵族为了保

证自身的利益阻扰变法,楚悼王为了强化王权巩固基层而支持吴起变法。但是楚悼王死后,新继位的楚肃王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同部分的旧贵族妥协,最后吴起死而变法也跟着失败了。

秦国能够能成,除了秦孝公用商君变法之外,他的继任者秦惠王虽然杀了商鞅,但是商鞅变法的政策内容还是延续了下来了。延续下来的变法内容对基层的秦人也有一定好处。秦国内部情况,相对六国来说算比较和谐的。故此,秦始皇才可以奋六世之余烈。

地利吧,这个因素也很重要。真心处在魏国、赵国、韩国的位置上,就算变法早想要奋六世之余烈也很难。三晋的位置整体处在四战之地,从春秋到战国基本属于巴尔干地区,边境小仗三六九,大战几年来一回。秦国虽然说偏西了

一点,但是边邻也没有那么多。这点也是秦国可以搞远交近攻的总要因素。要是魏国鼎盛时期,跟哪个诸侯都接壤的话,真心没法搞远交近攻了。

天时吧,这事情也是一种运气。在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时,其他六国的国君治国水平也确实是一言难尽,比如魏惠王、楚怀王等等确实是让人一言难尽。然后吧,秦攻赵国的时候,还赶上赵国闹灾荒。这也算是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吧。


柳氏异闻录

在我们这辈人,只要是高宗语文不是太差的人,都会对三篇文章印象深刻,一篇是贾谊的《过秦论》,一篇是杜牧的《阿旁宫赋》,一篇是苏洵的《六国论》。这三篇文章都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秦国为什么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而又为什么那么短的时间内灭亡。秦王朝的勃兴与忽亡,始终是一个历史学关注的热点话题,至于在网络之上,更是一个大家讨论不休的话题。这里我想提出一点我个人的想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见,欢迎交流。但是,如果是攻击谩骂,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我不会有好词等着你!

秦始皇画像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讨论一下秦始皇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灭掉了东方六国。首先,就秦始皇的个人能力来说,他远远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东方六国的君主。无论你是否喜欢秦王政,你都不能不承认,秦王政的个人能力是远在东方六国君主之上的。而在激烈的纷争之中,君主个人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秦灭六国形势图

其次,就地理位置而言,秦国处于一个易守难攻的位置上。秦国偏出于西方,不用四面出征。战国初年魏国一枝独秀,结果很快就被打残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魏国处于四战之地,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对魏国发起战争,后来各国联军一下子把魏国打趴下了,魏国自此一蹶不振。而秦国处于西北高原上,函谷关等关隘确保了他的安全。秦国后来的出征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只需要一门心思对付六国即可。

再次,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战国时期的变法就是针对着宗法旧贵族,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的变法最为彻底。这样的制度,也不能说是最为先进的,但这种制度下确保了中央政府的政令可以毫无折扣地执行到最底层的乡村。相反,东方六国的变法相对于秦国都是不彻底的。宗法旧贵族还在很大程度上阻挠了六国百姓对于国家的认同。在宗法体制下,国君的利益和宗族的利益之间并不是绝对吻合的。秦国不同于东方六国,宗法制度最为薄弱,我们可以说,秦国是比较早的结束了宗法体制的政权。在这种情况之下,秦国上下对于整个国家的认同要强于其他的东方六国。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不存在着可以和国君相抗衡的势力。这使得秦国是战国后期凝聚力最强大的国家。

第四,商鞅变法之后,执行了一条军国主义路线,把秦国转变成了一部战争机器。一起都以富国强兵为根本的出发点。在这种情况之下,秦国成了一部高效的战争机器。无论是军功爵制还是其他,都在追求军队在战争之中效率的最大化。整个秦国就成了一部杀人机器!鲁仲连说,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这当然存在着鲁仲连对秦国的偏见,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秦国上下所推崇的就是战功。

第五,秦国在当时执行了一条最为有效的外交路线,远交近攻,最大范围内争取了对自己有利的因素,相反,东方六国在战略上都存在着重大的失误,以至于最终被秦国消灭。

也正是因为如上所说的几个原因,导致了战国后期秦国的实力远在东方六国的整体实力之上,确立了秦国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于是才有了后来的秦灭六国发生。但是我们要明白一条,早在孟子的时代里,有人问孟子最终天下的结局会如何。孟子的回答是天下将会定于一。有人就问孟子,谁能统一天下。孟子的回答是,只有那个不好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最终似乎历史在和孟子开玩笑,最终统一天下的是那个最能杀人的群体。各位不要忘记一条,秦始皇消灭六国并不是依靠的文化和文明的力量,而是赤裸裸的武力。战国末年的秦国已经成为一部高效率的战争机器。虽然强大的武力可以保证秦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对东方六国的吞并,但东方六国的百姓对于秦国并不认同,甚至于我们今天赞颂的统一,在当时的东方六国百姓看起来就是亡国,他们对秦国、秦人充满了憎恨。也正是因为东方各国百姓对秦国的憎恨,后来才出现了陈胜的登高一呼,天下云集响应的局面,秦王朝也就在短短的十五年之后分崩离析。后世一再证明了一个基本的道理,或许你依靠武力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最终还是会被看似弱小的人民所推翻!


野叟杂谈

秦国靠什么灭亡六国?简单地说,靠的是人才。

就秦国来说,吸收外来人才实在是有些"厚颜无耻","不耻下交"。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然景观是长江向东流,人文景观就是人才向西去。其他六国,甚至二周和其他一些小国当然也极力招贤纳良,以求自强,更不愿被邻居蚕食鲸吞。所以,来了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求贤若渴要的是有头脑,更要舍得。俗话说,唤鸡还得抓把米。沒米,鸡也懒得跟你玩。秦国舍得,动辄空出"相位",封土赏赐,有目标,有措施。只要干得好,富贵田园美人豪门盛宴就是你的了。


秦孝公以前,由余不得了,百里奚不可言。蹇叔,来丕豹,公孙支……西戎伏服,戎王称臣,西方不忧。秦孝公用商君以来,历代国王按步就班,继往开来,活力无限,野心勃发。他们每代都有自己的辅佐人才,商鞅,范睢,白起,穰候,蔡泽,张仪,呂不韦,王翦父子,蒙恬,李斯,尉潦等。对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反观六国,也是人才济济,不逊于秦:宁越,徐尚,苏秦,杜赫,齐明,周最,陈轸,召消,楼缓,翟景,苏厉,乐毅,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疗,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然而,六国国君不能用,或用而疑之,最后不能善后,空耗国家良材。


秦始皇帝以前,乃祖乃父己经重用"泊来"的贤才,打整了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明确的始终如一的坚实基础。秦始皇得此"大业"未竟,而竟成于他,实在是祖宗辛苦,人才拥戴得来的结果。


劉一千五

大致来说就三点:一、拼爹;二、拼自己;三、拼人。

秦国由弱至强,到逐鹿天下,每一步都蕴藏着秦国国君的心血。秦孝公和商鞅改变了秦国落后局面,为后来的发展构建了方向。秦惠文王和张仪周旋六国,为秦国养精蓄锐打下基础。秦昭襄王和白起横扫六国。为秦始皇奋六世余烈,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本人就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有为君王,看准时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迅速统一天下。

其三,秦国能人辈出,秦始皇来者不拒,任人唯用,合理安排每一个人的位置。谋局天下,王翦父子、蒙氏一族、李斯、赵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有条不紊,秦始皇为核心动力,大秦帝国这架机器才可以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盛世打杂

武力啊,总不能靠嘴皮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