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以什麼心態面對聖人的言教?(上篇)

該以什麼心態面對聖人的言教?(上篇)

龐子博先生經典系列解讀《弟子規》專欄 之一

該以什麼心態面對聖人的言教?(上篇)

該以什麼心態面對聖人的言教?(上篇)

“弟子規,聖人訓”

該以什麼心態面對聖人的言教?(上篇)

龐子博先生:“弟子規,聖人訓”。為什麼“訓”字右邊是個“川”?我們把《弟子規》翻到最後一頁,最後三個字是“可馴致”,和第一個“訓”有什麼不同?一個是馬字邊,一個是言字邊,我把兩個字同講。

“訓”重點不在“言”與“馬”,而在於“川”。“川”是什麼意思?中國有句成語叫“川流不息”,上古的時候有一個傳說叫“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有一個真實的含義,他治的絕對不僅是黃河的水,如果你把古書看懂,就知道他治的是世間之水,統一的、所有的水,包括海水。

該以什麼心態面對聖人的言教?(上篇)

“訓”的重意在“川”,實際意思講的是大禹治水當中的疏導。為什麼江河會氾濫?中醫上有一個擬天比地的簡單說法,“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大地不通的時候,疾病就會蔓延出去,人要犯病了就會不舒服、發瘋、死掉,是不是這樣?所以中國古人講“天地一體、天人合一”。中國人比擬的是天地法,而歐洲人比擬的是科目法,所以中國人的層次要比其他民族高很多,所謂龍的傳人不是瞎掰的。

古人知道治人、治天地、治災難、治病症最好的方法是疏導,所謂的“川”就是百脈俱通。兩個高的地方夾著一個低的地方就叫“川”,所謂“川流不息”,有川必有流。所以說聖人要訓導的“訓”加了一個言字邊,讓人疏導開來,把你的榆木腦袋理一理就清楚了,是把煩心、混亂的東西理得清楚、導向順暢。

該以什麼心態面對聖人的言教?(上篇)

不要小看這一個“導”字,如果你的心中無病,身即不病矣,這是養生的絕學,不要講吃這個、那個,吃什麼都不如心明,心明身則無病。所以沒事了不要胡思亂想,因為那個會阻塞你,大腦一旦變了,身心就隨之改變,我們身病一般都是因為心裡面不通。

“訓”講的意思,就是一個偉大的人告訴你應該怎麼去做事、怎麼去為人,疏導不通暢的一些認知、一些錯誤的想法。而後面馬字邊的“馴”是個專用詞,是用在訓導和訓教牲畜、野獸這一類的詞語上,但它的實際意思是一樣的,就是讓它們懂得、通順。

該以什麼心態面對聖人的言教?(上篇)

唯幫人者有人幫,首先你成為別人的貴人,然後別人才會成為你的貴人。現在經常講貴人少、小人多,原因是你自己本身就是小人。中國有句話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經常犯小人的自己就是小人。所以說先助人,則人助之,人一定要先付出的,這是聖人教的。

(未完待續…)

該以什麼心態面對聖人的言教?(上篇)

該以什麼心態面對聖人的言教?(上篇)

該以什麼心態面對聖人的言教?(上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