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聖人”就是這麼簡單,經典的話只需要那麼幾句

老子的《道德經》的核心大意就是:無為、不爭,順其自然。做到這麼幾點,基本就接近於“聖”了。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二章明確的提出了: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的主張就是聖人要用“無為”的態度去應對世事,實行不用政令的教導。

“無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過無為,達到不治而治的效果。

“道”的運行有它的自然規律,它不會試圖改變誰,但因為“道”的力量非常的強大,萬事萬物本來就是“道”的一份子,所以萬事萬物必須遵照“道”的規律來運行,如果有人違背“道”的運行軌跡,那麼遲早會自行消亡。

成就“聖人”就是這麼簡單,經典的話只需要那麼幾句

成都道教陰陽魚符

這就是一句老話說的:“多行不義必自斃。”都能自斃了,何須別人動手?

有才能的聖人其實只要就是按照“道”的法則,站在“道”的立場去處理事情,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這裡的“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不“違道”。

歷朝歷代的盛世,都不是靠武力解決的,而是使民自然生息,用心用道去治世,以身作則,功成不居。

世間萬事萬物同理,解決事情之道宜自然而不宜不勉強。“無為”,體現的是源頭管理思維,減少不必要的麻煩,讓人心情舒暢的接受管理,這樣才便於使事情落實到位。

成就“聖人”就是這麼簡單,經典的話只需要那麼幾句

西安臨潼驪山明聖宮風光

老子在第八章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因為“不爭”,所以才不會引來妒忌,要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這樣才會保存自己的實力。

道德經的第二十二章繼續加強這種不爭的觀念: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老子所謂“不爭”,也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通過不爭,而達到天下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和它一起相爭。

成就“聖人”就是這麼簡單,經典的話只需要那麼幾句

“不爭”不是放棄一切,而是不勉強去爭奪本來不屬於你的東西,讓自然來說話,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留得住一時也留不住一世。是以“不爭”反而才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我們有句俗語說“吃虧是福”,這句話基本也是傳承自老子的這個經典語錄。貪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虧,這種例子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不少見過。

《荀子·禮論》有這麼一段話: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所以呢,老子覺得,成就聖人,就是要做到順其自然,做到“無為”“不爭”就好。

限於水平,理解的不對的地方請有識之士予以斧正,謝謝。

喜歡傳統文化的朋友請關注本號,有時間我們繼續討論國學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