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聖人”?

什麼是“聖人”?

即為人者,非“聖賢”。有貪嗔痴,有愛憎惡。

如此,方才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現實存在的人。

但社會發展中終會產生一些“聖人”,這些人或為理念來往奔波,或有至高的品行令人尊敬。那這樣的聖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

老子《道德經》言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此處的“不仁”並不是現在白話中理解的“不仁義、不道德”,而是指對待萬事萬物一種超然的心態

什麼是“聖人”?

即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普通百姓在“聖人”眼中價值都是等同的。不過,考慮到“芻狗”一詞的內涵與當時階級分化嚴重的社會背景,這句話更貼切的理解為——“聖人”眼中王侯百姓同樣是不值一提,沒有任何區別。

換而言之,“聖人”漠視這俗世的一切,就如道德經前文所對應的“天地不仁”一般。而這一點上就是他們與上層貴族之間的鴻溝。

什麼是“聖人”?

通俗點說,“聖人”看不起粗鄙的屠夫,也同樣看不起敲骨吸髓的“貴族”,他們有自己所認為的最適合的統治方式即所謂的“仁”“禮”“道”,而這方式卻往往只能存在於他們在自己的構型之中。

貴族們同樣看不起“聖人”,所謂的“禮遇”只是為了招納人才的而做出的樣子,不會真的全盤接受他們的思想,只會擇取自己所需要的統治工具。

回顧諸子百家從先秦朝到清末的演變會發現,無論是主張無為的到家還是主張禮教的儒家,都在自願或被自願地進行著改變,甚至與學術對手相融合。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看似百家思想被逐,但實際卻是儒家思想融合了道法墨各家。

因此“聖人”或許真有“凡人”所不具有的高尚情操。但其在世時,除非原本就有極高的權力得以踐行自己的思想,否則,終會因所謂的“凡人”而處處受制。或許等到百年後,會有人尊其為聖,將其學派廣為流傳。但他們的“聖人學術”早已被“凡人”改得面目全非。

喜歡你就關注吧(≧∇≦)ノ

什麼是“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