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聖人"不仁?


為何"聖人"不仁?


老莊皆不喜歡儒家式的聖人,他們的"聖人"是無為的至人神人真人,雖然莊子說過,"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但他的聖人是"予 無所用天下為"。老子也說"是 以 聖 人 處 無 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萬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說到聖人,道家有兩句話最引人注目:一句是"聖人不死 大盜不止",另一句就是"聖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為 芻 狗 。"從中可以體會一個共同點,即對"作為"的批判,而後面這一句則直指儒家的名相撓世。

在《莊子》中,《人間世》就是非儒的檄文。此章承養生而來而實無生可養,即使可養也不得全(身),因為"方今之時,僅免刑焉"!什麼是人間世?其實就是儒家的建立在仁義忠信之上的君君臣臣民民秩序。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萬 物 為 芻 狗 ﹔

聖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為 芻 狗 。

天 地 之 間 , 其 猶 橐 龠 乎 。

虛 而 不 屈 , 動 而 愈 出 。

多 言 數 窮 , 不 如 守 中 。

有兩個問題:一是天地與聖人是否同一個仁?不仁在二者間又是如何區別?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以儒家有等殺的仁來看,天地本無仁也,而聖人方有仁;既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理所當然了;那麼聖人有仁,自然不會以百姓為芻狗了。

此處,恰恰在於老子認為儒家的仁其實是不仁,才以百姓為芻狗,就是拿百姓當作仁義忠信之類的試驗品來看待,而且還不能一視同仁!

"不 尚 賢 , 使 民 不 爭;不 貴 難 得 之 貨 , 使 民 不 為 盜 ﹔不 見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亂 。"樹立仁,凡事皆假名而行,禍亂天下而不知。

反過來,天地貌似不仁,卻是大仁,萬物雖如芻狗,但各得其命,各有其性,不至於如告子所說:"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桊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桊。”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可;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可乎?

若能達於道家的境界,無為而無不為,可;

若只如儒家那樣的仁,則不可。

所以,仁只是一個利害的關係,所以《道德經》的結語是:

天 之 道 , 利 而 不 害 ﹔

聖 人 之 道 , 為 而 不 爭 。

此聖人非儒聖人,無關乎仁也。

《道德經》解密(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