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生娃後成了全職媽媽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那些生娃後成了全職媽媽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去年大火的一部《我的前半生》,刺痛了很多全職媽媽的心。

當所有人都在鼓勵女性要獨立要勇敢的時候,又有誰明白全職媽媽們背後的心酸無奈呢?

其實很多時候,壓垮全職媽媽的不是身體的勞累,而是自己的付出不被身邊人理解。

2017年,一位27歲的新晉媽媽,因為一時疏忽,5個月大的孩子從床上掉了下去。雖然沒出啥事兒,但是卻引起了一場夫妻爭吵。

尤其是丈夫的一句“你天天不上班,在家連個孩子都看不好”,徹底擊潰了妻子。妻子一氣之下把孩子扔出窗外,隨後自己也爬上窗臺跳了下去。

萬幸的是,娘倆都掉到了草坪上,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報道一出,很多人都覺得這位媽媽太狠心了。但其實這個事件背後,折射出的是全職媽媽的焦慮無奈。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覺得女人就應該要“相夫教子”,結婚生子後,照顧好家庭就是女人的頭等大事。

可是,人們只看到全職媽媽不用上班的“自由”,又有誰看到這份“工作”背後的辛酸疲憊呢?

為了孩子,她們辭掉工作,成為一個24小時圍著孩子轉的全職媽媽。

她們離開職場,脫離了自己原本的生活圈子。面對著日夜啼哭的小兒,和那似乎怎麼也做不完的家務,一種孤獨挫敗感時時湧上心頭。

她們長期睡眠不足,沒有太多精力去梳洗打扮,有時候看著鏡子裡那個不修邊幅的自己,也擔心老公會不會已經厭倦。

她們沒有自己的收入,連買菜的錢都得跟老公要,想給自己的父母多買點東西表表孝心,又要擔心老公和婆家人會不會不高興。

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變得不可控了,那些曾經包裹了美好幻想的“未來”,都變成了現實功利的“現在”。

甚至在某個瞬間,覺得自己被全世界都拋棄了。

遇到體貼的老公還好,要是遇到個像開頭那樣的男人,不但不會溫言安慰,還會在身心俱疲的妻子心上,再插一把刀。

知乎上有個問題:全職媽媽為什麼會抑鬱?

有個高贊回答是:

帶不好孩子,更調整不好自己,火氣特別大。累都是小事,關鍵是那種與世隔絕的孤獨感太難受了。好像這個世界除了你和自己的娃,別人都銷聲匿跡了一樣。

最最讓人難受的是讀了很多書的我,受不了自己這個活著如同死去的樣子。什麼都不做,什麼都做不到,太無能了,自己打心眼裡恨自己,瞧不起自己。

而瑪麗蓮·弗倫奇在《醒來的女性》中也說:“要毀掉一個女人,你根本用不著強姦她或殺了她,你甚至不用打她,你只需要把她娶回家。”

那些生娃後成了全職媽媽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有人曾說,全職媽媽是世上最沒有前途的職業。

但2016年《90後媽媽白皮書》中的調查數據卻顯示:90後媽媽不上班的比率高達79%。

其中,全職媽媽的比率達40%,還有39%的媽媽選擇了邊帶娃邊從事自由職業。

這個數字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原來在不知不覺中,全職媽媽群體日益壯大,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

為什麼那麼多年輕母親選擇做全職媽媽呢?全職媽媽真的是一個毫無價值的“職業”嗎?

其實,一直以來,全職媽媽的作用都被大大低估了。

心理學專家認為,安全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主要來自於嬰兒和媽媽之間的親密關係,在建立和媽媽之間良好的安全感之後,再擴大到環境。

孩子3歲前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媽媽的陪伴,能讓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信任和期待,更容易成長為一個有自信、有力量的人。

如果各種現實因素,讓你不得不做一個全職媽媽,也不必焦慮。只要孩子需要,你也願意,那就是最好的選擇。不錯過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

陪伴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孩子幼年時從母親那兒得到的愛與安全感,是他們成長路上,源源不斷的精神營養。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孩子那麼小,能懂什麼?其實幼年時期發生的一切,都會融入他們的血肉,伴隨他們的一生。

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曾說,他一生所有的成就,都要歸功於從母親那兒得到的德、智、體的教育。

在孩子一步步探知世界的時候,任何人都無法替代母親的陪伴。而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就不能重來。

所以,全職媽媽並不是沒前途的職業,相反,她們對孩子的陪伴,會成為孩子一生寶貴的財富。

我們要學會感受當下,而不總是焦慮未來。既然已經做了全職媽媽,就把它當做一種職業,給孩子全身心的陪伴。

因為,媽媽所有的付出與忍耐,都會在孩子身上,鍍上一層溫暖的光;媽媽所有的陪伴與包容,都會在孩子臉上,灑下幸福的笑容。

當然了,做不做全職媽媽,要看家庭情況和個人選擇,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如果有人幫忙帶孩子自然是極好的,父母在工作之餘儘量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也能建立一個穩固的親子關係。

那些生娃後成了全職媽媽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不過,全職媽媽不等於全職保姆。陪伴孩子不是讓你丟掉自我,完全圍著孩子轉,也要記得提升自己。因為,“相夫教子”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付出。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曾說:“改變世界不需要魔法,只要我們發揮出內在的力量。”

羅琳與家暴的前夫離婚後,獨自帶著年幼的女兒,租住在妹妹家附近。

婚姻失敗,沒有工作,自嘲是“最失敗的人”的羅琳,推著嬰兒車去咖啡館寫作,最終寫出了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

我們也許做不到像羅琳一樣優秀,但我們一樣可以在擅長的領域,打拼出一方小天地,成就一番自己的事業。

就像我的一個鄰居寶媽,在孩子上幼兒園後自學菜譜,做起了熟食小買賣。

她每天早上六點就起床,去市場買豬耳朵、豬頭、豬蹄、雞蛋,回來清洗、熬煮。下午在小區門口支起桌子,擺攤售賣。晚上把孩子哄睡後,再準備第二天要用的調味料。

剛開始並沒有什麼生意,為了打開銷路,她就在小區群裡打起了廣告。只要是在方圓五里之內訂購熟食,不管多少錢她都送貨上門。

由於她做的熟食味道好,待人又真誠熱情,從不缺斤少兩,她的生意漸漸開始有了起色。

但她不滿足於這小小的進步,又研究了涼粉、涼皮的做法。

如此一來,雖然賺不了什麼大錢,掙點吃喝是沒問題了。

有鄰居給她豎起大拇指:“你真厲害,啥都會做,一點也不閒著。”

她聞言只是微微一笑:“我也就是為了賺點零花錢,不至於什麼都跟老公伸手。”

那些生娃後成了全職媽媽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生活比我們想象得更現實,我們也遠比自己想象得更優秀。

孩子就像是我們面前的一面鏡子,在陪伴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能不斷反觀內在、完善自我。

該陪伴的時候不焦慮,該放手的時候不迷茫。

孩子幼年時,我們彎下腰去,拉著他們的手去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

孩子長大後,我們站起來身來,努力去發現自身的無限可能。

世上沒有哪份工作比“媽媽”更難做,但不管前路有無風雨,陪伴孩子的這些年,都將是我們最值得珍惜的幸福時光。

願每位媽媽,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那些生娃後成了全職媽媽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