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可以失敗很多次,而項羽不行?

夢爾斯泰1

兩人不同的性格特點決定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性格決定命運。

用韓信的話來說就是項羽這人“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此話雖然有失偏頗,但也確實概括了項羽的性格特點。

項羽出生在楚國貴族家庭中,小時候耳濡目染,聽的盡是豪氣干雲的英雄事蹟,作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自身又“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必然養成了是桀驁不馴、率性而為,能伸不能屈的性格。

劉邦則剛好相反,出身於平民之家,混跡於市井之間,典型的街頭流氓,連他父親都稱之為“無賴”,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這些厚黑段他早都爛熟於胸。失敗對他來說算什麼,本來就一無所有,只要不死,仍然可以從頭再來麼!

在項羽的心中,他從小就把自己定位為蓋世英雄,從後來的事實來看,也確實恰如其分。既然自視為英雄,所以他就心高氣傲、自大自滿,不屑於去向別人學習,不屑於權謀之術,做事全憑自己的好惡來為之。所以他先失去韓信,後又失掉范增;所以他放縱屬下燒殺搶掠,所以他鴻門宴上沒依范增計殺劉邦!但是得天下光憑悍勇明顯是不行的,剛愎自用的性格,又不虛心採納別人的計策,而心理脆弱到禁不起打擊,雖有萬夫不當之勇,失敗也是必然的!

客觀地說,項羽的個人軍事能力,甩劉邦幾條街都不止。然而奪取天下,軍事只是一方面,政治鬥爭考量的更多是對專業性人才的發掘和運用,對天下整體局勢的把握及掌控能力,所有能坐穩天下的開國帝王,都是在戰爭末期就成功轉型,由武功轉向文治的。這些都是項羽所不具有的,而正是劉邦駕輕就熟的,所以兩人的最終結局在戰爭結束之前早就註定了。


慣與長夜

楚漢相爭時,項羽是西楚霸王,劉邦是項羽分封的漢中王。項羽作為戰神不能失敗,失敗只能有一次,劉邦作為無賴可以失敗很多次。說通俗點,項羽是穿鞋的貴者,劉邦是沒有鞋的泥腿子,二者的地位決定了他們的處事態度。



項羽是千年難得一見的兇殘戰神,他在滅秦戰爭中殺戮深重,四十萬大秦刑徒軍基本上都是項羽消滅的。項羽憑藉他的赫赫武功,天生神力威震天下,十八路諸侯都臣服於項羽的勇武之下。項羽從起兵開始就沒有戰敗過,鉅鹿之戰、平齊之戰、彭城之戰都是經典的戰役!他的自尊與驕傲不容許他失敗!


劉邦不一樣,他是秦國小吏出身,因為役夫逃跑過多,才在芒碭山當土匪。當陳勝反叛後,劉邦才攻取沛縣當了一方反秦諸侯。劉邦兵少將寡,為了活命,不得已就投奔了項梁項羽父子。劉邦就是這樣一個一無所有的人,他不在意失敗,他只在乎最終結果。

劉邦失敗後有東山再起的本錢,因為韓信在給他練兵。劉邦的兵一打完,他就跑到韓信那裡把韓信的精兵要走。關中巴蜀之地又是劉邦的大後方,錢糧兵員都可以補充。項羽的彭城是四戰之地,很多諸侯都反對他,所以他一旦失敗就再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



大秦鐵鷹劍士

性格原因啊,按照流行說法是情商。

劉邦這人怎麼說呢?老劉家都有這傳統,一切為了自己。彭城戰役失敗後,老劉糾集的50萬人被項羽的7千人打的稀里嘩啦。這兄弟老婆都不要了,坐著馬車就跑,路上還嫌車重跑得慢,兩次把兒子推下車,幸虧車伕夏侯嬰兩次跳下來把他兒子撿起來。呂后比較悲催,被項羽俘虜後雖然沒有被虐待,但架不住如狼似虎的年紀啊,認識了審食其,然後兩人有不可告人之事。事後的劉邦心也很大。看到這大夥想到他的後代了嗎?劉備的故事是不是很像?

項羽就不行了,兒女情長,婆婆媽媽,只會唱虞兮虞兮奈若何。

劉邦臉皮更厚的就是城皋之戰,他正面拖著項羽,背後指派彭越天天騷擾項羽的糧道。項羽被這個牛皮糖折磨得沒辦法,於是把之前俘虜的劉邦父親綁在陣前,威脅劉邦退兵,否則吧他老爹烹了。老劉同志臉不變色說道,我和你兄弟相稱,我老爹就是你老爹,你如果把我們的老爹烹了,別忘記分我一杯肉羹。說完得意洋洋的四處溜達。項羽被這流氓氣暈了,下令士兵放箭。得意過頭的劉邦被射中胸口,為了不影響軍心,這兄弟拔下箭後摸了摸腳趾頭,說了句箭放的很準嘛,都射中我腳趾頭了。掙扎回去後立刻人事不醒,好在最後沒掛。

當然,劉邦的氣度也比較大,項羽就比較小氣了。史書記載項羽給部下封官,銅印都刻好了,最後還是捨不得封,結果印都生鏽了。劉邦呢?在城皋前線和項羽苦苦支撐,特別希望韓信能從山東抄項羽的後路。韓信這傢伙當時腦袋秀逗了,覺得自己功勞很大,希望能封個王,又不好意思直說,寫了封信給劉邦,說齊地初定,比較混亂,需要一個牛逼人物鎮守,希望劉邦能封他為假齊王,就是代理齊王。劉邦收到信後,酷愛洗腳的他把腳盆都踢了,大罵!老子在這裡苦苦支撐,你他媽要做假齊王!幸好旁邊的酈食其明白事,拉了一下他。醒悟過來的劉邦馬上說,男子漢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齊王,幹嘛做假齊王!命令一下,韓信立刻動兵,項羽於是over。

其實劉邦這個小流氓確實會用人,他一直嘲笑項羽有個范增都不肯用,而他手下要麼是屠夫,要麼是獄霸,或者小公務員,盜嫂偷金都沒啥事。

你說出身牛逼貴族的項羽遇到老流氓能行嗎?


徐徐27647617

應該說項羽在戰役上總是贏劉邦,但是他卻輸在了戰略上。而劉邦雖然在戰役上屢敗屢戰,但是最終卻贏在了戰略上,也就是贏在了勢上。用劉邦自己的話說就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而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為我所擒也。這段話實際上從戰略的角度就解釋了劉邦為什麼多失敗多次最終取天下,而項羽為什麼卻不行的原因。

一、劉邦雖然在戰場上屢次敗給項羽,但是並未傷及根本,有蕭何在後方源源不斷的為劉邦提供錢糧兵馬,所以只要劉邦手裡有兵有糧,就是翻盤的條件,這是他能夠取得勝利的物質基礎。如果和後來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淝水之戰等等戰役做比較的話,就很明顯可以得出這個結論。

二、劉邦雖然在戰場上屢敗,但有張良作軍師出謀劃策,只要保證他劉邦本人不死,那軍隊就不會譁變,而如果劉邦身死,之後的歷史是個什麼走向,這還是個未知數。所以說,劉邦不論失敗多少次,只要保證他不死,他就有,翻身的可能,這是劉邦最終可以取勝的組織基礎。

三、劉邦在牽制項羽的同時,韓信通過他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完成了對項羽的戰略包圍,並在垓下之圍中,通過分化瓦解之術,讓項羽軍心大亂,大大喪失了戰鬥力,跟後來的關羽失荊州用的是同樣的攻心手段,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四、項羽本為天下霸主,戰功顯赫,楚霸王的稱號實至名歸,但是項羽是個徹底的武夫,政治上的侏儒,他總是認為憑藉他的武力可以消滅一切敢於與他爭霸的存在,所以劉邦通過分化瓦解的策略,離間了各諸侯包括軍師範增和項王的關係,使得項王徹底失了人心,完全是孤軍作戰,而不少諸侯王反戈一擊,徹底倒向劉邦,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也。

五、經過垓下一戰,項王銳氣盡失,加之虞姬的死亡,讓他感到情場戰場場場失意,後來他終於醒悟,認識到他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徹底錯誤的,信心的土崩瓦解,讓他覺得沒有了翻盤的機會,所以也可以說是他自己敗給了自己,而並不是劉邦集團的功勞。

綜上所述,其實劉邦在和項羽對質時,布了一盤很大的局,使得項羽迷失在頻繁的軍事勝利之中,儘管他軍事上攻無不克,但是最後卻失去了對於整個天下形勢的掌控。所以說順勢者昌,逆勢者亡,是絕對真理。


乾坤正法79859246

這是兩者性質變化的不同過程,實際上不能比較。那些斷章取義作比較的,實為糊弄讀者。

劉邦的變化,是從一個無知的地痞無賴,變成一個會籠絡人心的老艱鉅滑者,並最後使想利用他的人,都統統掃進歷史垃圾堆裡,成就一代漢王朝開拓者。

劉邦從沛縣的一個亭長起事,到鴻門宴前懵懂者,使那些不甘於屈從於項羽之下,想借助劉邦勢力成事者“看到希望”,於是聚在一起,共反霸王,從而使劉邦獲得不斷成長,並變得奸滑。

項羽的變化,則是從一個傳統世家開始,起事時聚集大批猛將謀士。盛氣迂腐,錯過了鴻門宴格殺對手的機會,因為氣傲,使身邊文臣猛將,紛紛投向敵對者劉邦陣營。

項羽在垓下之圍脫身時,逃到江邊,才悔然清醒。當初江東起事,父老鄉村寄予很大希望,到頭來,紛紛失望而去。當初的江東“生死兄弟”英布、彭越等,已到劉邦裡稱王封國。自從起事以來,“兄弟們”一個個脫離背叛。

當時環境,項羽已經無路可退。即使渡過了江,還是孤單一人,自殺以謝舊日兄弟。至於後來記載,多為篡改嫌疑成分,看他眾叛親離,就知結果。所以,劉邦的多次失敗,實是他成長成熟且圓滑變化過程。項羽的一次失敗,是他徹底的眾叛親離,孤單寡人過程。


憤怒野虎

很簡單,兩人面對失敗的態度不一樣。換句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劉邦此人,對輸贏並不太在乎,他只在乎他自己的小命,為了能活命,他不惜放棄自己的尊嚴;而項羽卻恰恰相反,他是那種為了尊嚴和榮譽、而不惜自己性命的人。

那麼面對失敗,兩者為何截然相反?

首先,這和他們的出身有很大關係。劉邦是誰?在秦末起義前,他僅僅是個泗水亭亭長,家裡只是個普普通通的農家,要背景沒背景,要錢也沒錢,到了他這代,頂多做到了芝麻大的小官;可項羽不同,出身顯赫,其項家是戰國時期楚國四大貴族之一,其祖父是鼎鼎大名的楚國大將軍項燕,自幼熟讀兵書,雖楚國被秦國滅亡,但其楚國貴族身份,是抹不掉的,這可以從他們項梁叔侄奔走天下時,朋友眾多,甚至秦末起義後,還能拉出一大批起義隊伍,威望甚高。



其次,生活經歷也有很大關係。劉邦在其家鄉本就是個潑皮無賴,只要不是危及性命,他都可以放棄,在彭城一戰被項羽擊敗後,被項羽軍隊圍追堵截期間,為了減輕車的重量,不惜將自己兩個孩子踢出車外,可謂心狠手辣;而項羽卻不一樣,在項羽抓劉邦老父親為人質,並威脅將其烹殺,可劉邦不屑一顧,甚至於想分一杯羹,這樣項羽都沒下得了決心,反而放了劉邦的親人,在這件事上,項羽作為一個君王是不稱職的。


最後,和兩者年齡有關。秦末起義期間,劉邦已經四五十歲了,而項羽還正值二十餘歲,一個老滑油,一個年輕氣盛,老滑油可不在乎失敗多少次,他只擔心自己的性命能不能保住,至於什麼尊嚴榮譽,他沒想那麼多,甚至不去想。項羽年紀輕輕,去成為了西楚霸王,諸侯之首,在他看來,失敗是不允許存在的,在他眼裡,失敗只有一次,那就是他死。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劉邦失敗很多次卻還能屹立不倒,而項羽則不行。


青史回聲

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聲。一代戰神項羽起兵江東,率八千子弟兵,一路破沉舟,滅秦軍入咸陽,分封天下,霸王之氣足矣!可是垓下之戰兵疲糧盡,又了肯過江東面對父老,自刎烏江邊,為歷代英雄豪傑扼腕,嘆息。那麼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呢?戰略上,項羽拋棄沃野千里,人口稠密的關中之地。急於回楚地。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項羽回楚地都彭城。彭城四戰之地,自古兵家必爭之地,發生過幾百起戰伇。項羽打齊國的時侯,彭城被劉邦拿下。把楚懷王放逐,經常屠城,失去楚地民心,成了獨夫。而且,項羽缺泛領導才能,造成人材流失,反剩一個范增不知道珍惜。相反劉邦善於收攬人心,重視人材。韓信,張良,蕭何當世人傑鹹能為之能。最後項羽過於自信於武力。劉邦注意收攬人心,在秦地約法三章,得到關中百姓支持,派蕭何坐鎮關中,努力生產經營,調兵源糧餉,劉邦每次失敗後,兵源能快速補充。項羽沒有鞏固後方,缺泛糧食和兵源補充。楚軍越打越少。最後劉邦建立了廣泛的滅項統一戰線。齊王韓信,淮南王英幣,長沙王吳瑞,梁王彭城結成同盟。龍且將軍覆沒。後方被游擊戰大師彭越滌盪一空。項羽只剩下十萬楚軍被圍垓下,兵疲糧盡滅亡是必然的




關東俠客

因為項羽寶寶心裡苦啊,堂堂楚國貴族之後,加上自己萬夫不當之勇,在他心裡,失敗是不應該存在的東西。他也輸不起啊。

縱觀項羽的發跡史,破釜沉舟敗章邯和王離,聲名鵲起。後來滅秦國,分封諸王,自立為西楚霸王。未嘗一敗,彭城之戰,更是千里行軍三萬人打敗劉邦五十萬大軍,歷史無人出其左右。

只可惜項羽是戰士,而不是軍師或者統帥。最後垓下之戰,即便是被重重包圍之後,卻仍不知悔悟,說是天亡他,不是他不行。烏江東渡,再次崛起未必可知,但是他卻自刎認了命。一盤盡,滿盤輸。留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看點兒歷史

價值觀與結局

文/大悔憶智冰

劉邦、項羽二人天壤之別的結局再次證明了一條真理:人無恥則無敵。

劉邦不在乎臉面。為了逃命他可以把兒子兩次踹下車去;他在鴻門宴上可以忍氣吞聲,悄悄逃走。

他活著就不是為了臉面而是為了江山。

西方有個諺語:“尋找的就找到”,他終於找到了他的江山,所有的恥辱頃刻變成榮耀!

你也可以把他的一切看作忍辱負重,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是的,有他,才有煌煌四百零七年漢朝,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項羽出身名門望族,世代楚將,有著自己的軍事思想,神勇千古無敵,比那出身市井的劉邦不知高貴多少。

但正因為出身如此的高貴,他才在鴻門宴上婦人之仁,放走了掘墓人。

正因為出身如此高貴,他才在乎臉面,拿生命去換。

可是,事情並非那麼簡簡單單地非黑即白。

項羽、劉邦其實都是文藝青年,都寫詩。

他們價值觀不同。




大悔憶智冰

1,劉邦具有戰略眼光,能夠認識到自己與敵人的差距,能夠分析清楚敵我雙方實情。劉邦失敗多次,都是戰術戰役的偶發性失誤,當認識到錯誤後能夠及時改正。

項羽屬於小富即安,看不到危險,失敗在於戰略,而且剛愎自用,優柔寡斷,見計遲,得計失。

2,劉邦注重團結第三方力量(韓信傳檄燕國,劉邦收容彭越),甚至敵方力量(邀英布,拜項纏)。可以說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項羽卻不可一世,自命不凡,以貴族自居看不上任何軍事力量,到處樹敵,又不知檢討。

3,在對待下屬問題上,項羽對人言語恭敬,可是部將有功卻吝賞,只信任自己的親信,沒有帝王的胸懷。

劉邦雖然對人謾罵不敬,但有功必賞,有能必用,不記仇,大度能容。比如給陳平黃金四萬斤不問所出,雍齒叛攻自己,卻得封侯。

4,劉邦失敗多次,沒有想過自殺,總是百折不饒,贏在堅持不懈,這是胸懷天下。

項羽兵敗自刎,臉皮薄,是不負責的表現。

還有諸多方面,不一一贅述了,毛主席曾說項羽三大失誤:一是鴻門宴沒殺劉邦(一日縱敵,百世之患),二是定都彭城(不據關中形勝之地,控制天下,而處四戰之地),三是鴻溝劃界當真了(政治幼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