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當時烽火裡”——毛澤東詩詞:井岡山“黃洋界上炮聲隆”

“猶記當時烽火裡”——毛澤東詩詞:井岡山“黃洋界上炮聲隆”

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出版了的《毛澤東詩詞集》,收錄毛澤東詩詞67首,其中他生前正式發表39首,28首未正式發表。

毛澤東一生都在創作詩詞,井岡山斗爭和中央蘇區時期是他詩詞創作的一個高峰時期。毛澤東的67首詩詞中,有三首以“井岡山”為題,分別是:

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

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

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

報道敵軍宵遁。

“猶記當時烽火裡”——毛澤東詩詞:井岡山“黃洋界上炮聲隆”

1928年7月,湘贛敵軍向井岡山發動第二次“會剿”。為打破敵人“會剿”,在敵前鋒逼近永新時,毛澤東率31團在永新附近將敵圍困在永新縣城30裡內達25天之久,而朱德、陳毅則率領紅軍主力28、29團向敵佔區茶陵、酃縣進攻,迫使來犯之敵慌忙回援茶陵,因而擊破了敵人的首次“會剿”。但正當此時,28、29團向湘南冒進,結果在郴州先勝後敗,紅29團幾乎全軍覆沒,剩餘部隊同28團一起向桂東轉移。毛澤東得知消息後,親自率31團前往桂東迎還紅軍主力,這時留守井岡山的僅剩31團的一營,敵人正是乘此機會糾集4個團向黃洋界哨口進攻。黃洋界,距當年紅軍總部機關的茨坪約25華里,是寧岡、永新、酃縣進入井岡山腹地的必經通道。當年紅軍在井岡山設有五大哨口,分別控制了井岡山的五條道路,其中黃洋界哨口最關鍵。敵我力量雖如此懸殊,但井岡軍民憑險抵抗,最終以少勝多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

“猶記當時烽火裡”——毛澤東詩詞:井岡山“黃洋界上炮聲隆”

這首詞匠心別運,畫意盎然。作者採用對比的手法、善用古語和成語,描寫景象宏偉,敘事清晰凝練,極富感染力,典型與高度概括了井岡山斗爭的形勢和特點。典型概括是這首詞一個突出的寫作手法。作者在詞裡熱烈讚頌了井岡山的黃洋界保衛戰。黃洋界保衛戰是紅軍以弱克強、以少勝多的一個戰例,雖然這次保衛戰只是井岡山紅軍軍事戰爭中的一次戰鬥,卻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它是整個井岡山斗爭的一個縮影。

念奴嬌·井岡山

參天萬木,千百里,

飛上南天奇嶽。

故地重來何所見,

多了樓臺亭閣。

五井碑前,黃洋界上,

車子飛如躍。

江山如畫,

古代曾雲海綠。

彈指三十八年,

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

猶記當時烽火裡,

九死一生如昨。

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

風雷磅礴。

一聲雞唱,萬怪煙消雲落。

“猶記當時烽火裡”——毛澤東詩詞:井岡山“黃洋界上炮聲隆”

《念奴嬌·井岡山》作於1965年5月在重上井岡山之時。這闕詞寫回到闊別三十八年的井岡山後,所看到的“天淵翻覆”的變化,以及由此所引發的回憶與感慨。歌頌往昔視死如歸,奮戰不息的戰鬥豪情,歌頌井岡山斗爭的勝利,表達了詞人對過去非凡崢嶸的歲月的追憶,同時蘊含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豪邁氣概和雄心壯志。

綜觀這首詞,上闋寫景,作者用平直、真切的語言描繪了井岡山的美景;下闋議論抒情,在深情回憶昔日的戰鬥往事中,抒發著革命者的戰鬥豪情,同時也展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奇特的構思。這首詞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一是用白描寫景,用比喻抒情;二是把古典詩句熔鑄在作品裡.該詞既有宏偉壯麗的革命內容,又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給人以思想啟迪和美的薰陶,是作者晚年少有的氣勢磅礴之作

“猶記當時烽火裡”——毛澤東詩詞:井岡山“黃洋界上炮聲隆”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

千里來尋故地,

舊貌變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雲端。

過了黃洋界,

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

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1965年5月22日至29日,毛主席在巡視大江南北時重上了井岡山。他撫今追昔,一口氣寫了兩首以“井岡山”為題的詩,一首是《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另一首就是《念奴嬌·井岡山》。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最早發表在《詩刊》1976年1月號。作者採用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法,以登井岡山為題材,在憶舊頌新中將崇高的理想和偉大的實踐精神相結合,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熔於一爐,慷慨激昂,表達了作者要繼續革命的英雄氣概。

上闋首句如隕石墜地,似鴻鵠凌空,起筆突兀非凡,氣勢博大,意境高遠。“凌雲”二字,不僅形容巍峨的井岡山之高,而且形容偉人志向高遠。自從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開創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乃至重遊井岡山(1965年5月),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已有38年了。這38年,神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詩人從“坐待時機自主張”少年,到“風華正茂”上學時期的“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青年學生,以至經長征、驅日寇、滅老蔣、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重上”不僅照應上文“久有”重訪井岡山夙願,而且表達了詩人盼望故地重遊迫切心情。

全詞筆調明麗、輕鬆,揮灑自如;節奏優美歡快,巧妙運用諺語、古人詩句。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結合一體,意境開闊、高遠。可以說其藝術性和思想性高度統一,是現代詩詞寶庫中難得的瑰寶。

《念 奴嬌·井岡山》與《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寫同一感受的兩闕遊記之詞,堪稱姐妹篇、雙胞胎,這在毛澤東詩詞中是僅見 的。兩詞相比,難分秋色:前者較重氣勢,思想性和藝術性都略高一籌,發表較早,因而流傳更廣;後者寫得更為具體一些,語氣較為平實,蘊含著濃厚的韻味。

“猶記當時烽火裡”——毛澤東詩詞:井岡山“黃洋界上炮聲隆”

三首以井岡山命名的詩詞又同時提及“黃洋界”,分別是“黃洋界上炮聲隆”、“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這一現象絕無僅有。黃洋界海拔1343米,群山巍巍,雲霧茫茫,形勢其險要,又名汪洋界。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詩人以輕鬆、舒暢的情懷來到黃洋界哨口,攀登鬼斧神工般“鷹隼難度,猿猴難攀”黃洋界,其他“險處”豈能阻擋雄姿虎步,何須再看?詩人由眼前景色,盪開一筆,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

黃洋界是井岡山五大哨口(桐木嶺、硃砂衝、雙八石、八面山、黃洋界)最險要的一個,是從寧岡進入井岡山的必經之路。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裡,至今保留著當年的哨口工事、紅軍營房以及毛澤東、朱德和紅軍戰士從寧岡挑糧走過的小路及路邊的荷樹。

1929年2月,國民黨反動派佔領大小五井,燒燬了大井的全部房屋。此屋僅存一堵殘牆和屋前毛澤東平時讀書看報時坐過的讀書石以及屋後毛澤東常在樹下觀看紅軍練兵的兩棵常青樹。1960年,按原貌修復大井毛澤東同志舊居時,將保存下來的殘牆鑲嵌在新牆中以作歷史的見證,並對屋後兩棵常青樹精心施肥培植,對毛澤東坐過的那塊石頭也加以保護,並命名為“讀書石”。

“猶記當時烽火裡”——毛澤東詩詞:井岡山“黃洋界上炮聲隆”

無論這兩闕詞的具體寫作時間孰先孰後,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毛澤東的井岡山情結是政治家的情懷。毛澤東的思想和人格,還有他的詩詞,已經匯入到中華民族的精神長河,成為一個民族的意志、情感和文化的象徵。歲月推移,不會磨滅永恆的詩篇。

“猶記當時烽火裡”——毛澤東詩詞:井岡山“黃洋界上炮聲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