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為什麼不設計肌肉車?

泰而不驕50845

這個問題比較有趣,其實首先“肌肉車”這種類型就算在美國也基本絕跡了,它們指的是那些動力大、自重大、尺寸大沒有操控性只注重巡航和加速的車,外形比較方正硬朗。

現在我們熟悉的musatang、科邁羅、挑戰者都不是“美式肌肉車”,它們是“pony car”中文是“小馬車”,因為它們基本都有一定的操控性,不過在尺寸和動力上還不符合要求。

當然你說的可能就是例如福特野馬這種設計比較硬派、粗獷的車。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說為什麼日本和歐洲也沒有設計過這種類型的車呢?設計出什麼樣的車應該還是和本國本地區的文化有關,就比如澳大利亞的本土品牌霍頓,它的車型還是挺有肌肉感的,也是追求大排量,這和他們本國道路寬闊、親近自然肯定分不開關係。

所以我決定我們國產車千萬不要去設計所謂的肌肉車,那就真成山寨了,我們應該設計擁有自己民族文化內涵的車,看看隔壁的雷克薩斯,就散發出和歐系車、美系車完全不同的味道,這才是我們的國產品牌該做的。


鯨車評

首先再簡單說一下美式肌肉車誕生的背景。20世紀50年代左右, 二戰結束後不到10年, 美國經濟高速發展, 石油像水一樣便宜,奧茲莫比異想天開的把卡車的v8引擎裝到了中級轎車中,第一臺肌肉車便誕生了,此後的六十到七十年代,肌肉車大行其道,成為了年輕消費者競相追求的“dream car ” , 也誕生了肌肉車專屬的賽事:四分之一英里直線加速賽(grag racing) 。

然後好景不長, 相對於肌肉車配置的強大動力系統而言, 其剎車性能相當弱雞,頻繁引發的交通事故最終引來了民眾和政府的關注,一個牧師向政府投訴了肌肉車,表示了擔憂,此時保險產業做為回應, 大大提高了肌肉車車的投保金額和投保條件,使得消費者在購肌肉車裡不得不考慮一下自己的消費能力。

幾乎與此同時,在1973年,OPEC產油國限制了石油出口,石油危機爆發,作為油老虎的肌肉車整個行業遭到致命一擊。從此幾乎退出歷史舞臺,現今只有極少數品牌得以新的轎跑身份重生:福特野馬、雪弗蘭科邁羅、道奇挑戰者、道奇戰馬。

這裡必須要提一下肌肉車具備的特點:

1、大排量引擎,大功率、大扭矩, 至少要v6以上,v6只能算入門。

2、外形硬朗、粗獷,雙門(或三門)的中級轎車。

3、價格親民,普通的上班族都能買得起。也就是說並不比買菜車貴多少。

4、必需是前置後驅。

說完這些, 不難總結出,肌肉車出現的時代背景下有一些必然因素:

1、油和水一樣便宜

2、新一代消費者對張揚個性的消費需求,且具有不錯的消費能力。

3、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

4、良好的道路條件,不然怎麼能有drag racing這樣的賽事?

我至少總結出了這三條因素,再反過頭來看看我國,為什麼沒有發展出肌肉車。

1、當國際油價和水一樣便宜的五六十代。汽車對普通民眾來說,官用品、軍用品、頂級奢侈品,就算你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

2、消費者消費能力低下,那個年代絕大多數人都在吃大鍋飯,沒多少個人資產,消費個自行車都要存一兩年的錢,更別說汽車了。

3、汽車行業發展非常不順利, 面臨國際上的技術封鎖、只能逆向老的、已淘汰的車型,且汽車行業波及到各種輕重工業的產品,涉及到專業人才儲備, 而這些我們都沒有,別說肌肉車了, 研發一款買菜車都相當費勁。

也就是說我國那時是完全不具備誕生肌肉車的時代背景的。這是沒辦法的事情,這個行業必須一點一滴的積累。

而即使現在我們的國產汽車行業得到了不錯的發展, 開始緊追車際水平,但由於石油已經不再便宜了,大排量的低端家用轎車在市場上並不太受歡迎,別人買低端車就是為了省油實用,整個大排量的低端車,誰會買單啊?

所有那些看似已復活的“肌肉車”品牌,其實已經算不上是肌肉車車了,稱為轎跑會更合適,面向的是中端消費群,普通的上班族是很難惦記得上的。

綜上所述:中國是不會有肌肉車的, 至少是不會有燒油的肌肉車。用電的算不算肌肉車呢也不好說, 畢竟現在性能好點的電動車也不便宜,也並不親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