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孝公一死,秦惠文君便聽大臣之言把功臣商鞅殺死並滅族無姓?

2218992768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真正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秦孝公一死,商鞅及被以謀反罪論處,行五馬分屍之刑,不能不說有點兔死狗烹的意味,但商鞅的死是必然的,不管他有沒有謀反。商鞅原本是衛國公族,後來師從法家,遊說列國尋找致仕機會,他先到了魏國,成為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在臨死時向魏王舉薦商鞅,結果魏王興致缺缺。他又建議魏王將商鞅殺死,魏王同樣置之不理。

商鞅看得不到魏國的重用,就開始另謀出路,恰在此時,秦孝公廣撒招賢令,然後商鞅就跑去了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了秦孝公。

為了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商鞅準備了三套方案:帝道、王道、霸道。秦孝公對帝道和王道不感興趣,倒是很喜歡霸道。由此也能看出,秦孝公一開始找到就是能施霸道之術的人。

在秦孝公的授意和支持下,商鞅堅持“不法古,不循今”,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目的是為富國強兵。但是,從商鞅決定進行改革的那天起,他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我們來分析一下他必死的原因:

改革觸動了貴族的利益。

商鞅的改革改變的是秦國的祖宗之法,那麼那些既得利益者就會收到影響,而秦國的貴族就是已有之法的既得利益者,商鞅要打破這個格局,勢必會惹怒貴族階級,但是因為秦孝公的支持,貴族階級也只能忍著。商鞅一旦失去秦孝公這個掌權人的支持,貴族階級勢必群起而攻之。

商鞅得罪了秦惠文王

商鞅變法,是一種全面徹底的變法,太子犯法,也必須收到處罰,所以在秦惠文王還是太小的時候,有一次到犯了法,商鞅並不通融,只是因為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不便親自受罰,就處罰了他的監管老師公子虔,而以墨刑處罰了他的授課老師公孫賈。何為墨刑,即在臉上刻字,塗上墨碳,一輩子除不掉。

這後面,公子虔又犯了一次法,被處以劓刑,即割掉了鼻子,為此公子虔八年不敢出門。

商鞅刻薄寡恩

刻薄寡恩幾乎是改革家的共性,尤其是那種徹底的改革,要求改革家鐵面無私,毫不留情,想一臺毫無感情的機器。這樣的人一旦失勢,必然是牆倒眾人推。貴族階級對他恨之入骨,百姓害怕他,而他只是秦王手裡的工具,這樣一個人,是很難有好結果的。

商鞅迷戀權勢不肯急流勇退

改革,在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時候,必然給另一部分人帶來利益。商鞅變法的受益者既有秦王又有商鞅,商鞅,一個外來的辯士,成為秦國的左庶長,又成為大良造,權傾一時,如果秦王稍微弱一點,商鞅的勢頭就蓋過了秦王,這樣的存在,秦王不可能允許繼續存在,而商鞅卻不聽從趙良的建議,及時隱退。

所以秦孝公一死,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商鞅,而且秦國的變法已經進行了二十年,它已經是成熟品,即便沒有商鞅,變法也不會失敗。所以商鞅實際上已經成了棄子。公子虔說他造反,他就是造反,秦惠文王樂的殺掉商鞅來取悅貴族們,順便樹立了威信。

商鞅師從法家,自然知道當初吳起在楚國變法的遭遇,然而商鞅卻覺得自己比吳起幸運,或許能夠有好的結果,然而,他和吳起一樣,舊主一死,新主就要殺掉他們,不同的是,商鞅的確比吳起幸運,至少商鞅變法被執行了下去,而吳起變法卻失敗了。


蕭曉四姑娘

一朝天子一朝臣

這就是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吧!要想做到幾朝元老,那必須是保守派,只有保守的人才能夠守得住自己的地位。商鞅本身就是改革派,改革說到底就是得罪有錢人的活,所以反對他的人一直很多,依靠嬴渠梁的庇護,商鞅還是可以站得住腳的。

商鞅的遺憾在於秦孝公有點英年早逝啊。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出生,公元前361年繼位,公元前338年去世,可以說,20歲登基,在位24年,活了43歲。

縱觀戰國時期的變法,只要換了領導人,變法者都沒有好下場,比如吳起為魏國立下很多功勞,結果後來只能出走到楚國,吳起在楚國的變法使得楚國變得強大,然而楚國換屆的時候,吳起被射死在先王的屍體上。

商鞅到秦國的時候,應該正是秦孝公雄姿英發的時候,倆人搭夥幹一票大的,不是挺正常的事情嘛,而且,商鞅比秦孝公大14歲,怎麼看都是商鞅應該先走。正是因為這樣,商鞅才無所顧忌,甚至連太子都敢處罰。商鞅始料未及的應該是秦孝公竟然先走他一步。

商鞅與秦惠文王的新仇舊恨

上段已經說了,商鞅沒有料到秦孝公會先死,所以還處罰過太子,來為自己立威,使得變法成效大為增加,但是殺雞給猴看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雞的感受,你把太子當做雞,你是有多大的膽子。

因為這點事情,秦惠文王吃了不少的苦,以至於後來性格都有點扭曲,當然,心不狠站不穩,正是秦惠文王的這種抓狂變態的心理使得秦國不斷擴張。但是他對商鞅的恨應該一直放在心裡,選擇臥薪嚐膽,早晚有一日干死商鞅這丫的!

秦孝公一死,當然有人誣陷其造反,商鞅也帶領封地的人進行反抗,也就是實實在在的造反了,結果戰敗身死,秦惠文王肯定不解恨啊!於是將商鞅的屍體帶回咸陽,進行五馬分屍。

根基不穩的秦惠文王對保守派的妥協

秦孝公是堅定的改革派君主,在位期間一直打壓原來的貴族階層,現在秦孝公死了,他們當然要群起而攻之,矛頭當然直指商鞅,秦惠文王剛剛登基,還沒站穩腳跟,即使想保商鞅,也得看看自己有沒有那個分量。

而且,商鞅變法對君主來說,也是君主集權之法,君王當然都喜歡,秦惠文王能夠大展身手,沒有束縛雖然跟秦國曆來的傳統有關係,商鞅變法的功勞也是離不開的,而變法已經大成,留著商鞅,反而會使保守派將矛頭對準自己,乾脆殺了商鞅一了百了。

所以,秦惠文王殺商鞅實際上也是對保守派的一種妥協,讓他們洩憤而已。

不殺商鞅不足以立秦惠文王的威

當年商鞅殺秦惠文王為自己變法立威,還有城門立木等手法,秦惠文王那是在商鞅變法的影響下逐漸成長起來的,所以,秦惠文王深諳此道,殺商鞅實際上就是為自己立威啊!

很多人認為商鞅為秦國立下很多功勞,不應該遭受這種結果,在君王權術面前,又哪裡容得下你說算。


史論縱橫

商鞅變法確實讓秦國的國力提高了很多,也為以後秦國東出和後來的統一六國奠定基礎!商鞅和秦孝公的關係也很好,之間的信任程度也很高。

那為秦國立下大功的商鞅為什麼最後會被贏駟殺了呢?

第一,商鞅變法變得是秦朝的祖宗之法,這個過程是痛苦的,雖然變法讓秦國百姓得到了利益,但是卻損害了秦國貴族的利益!

當時戰國時代,各國的貴族勢力也是很重要的,當時只是因為秦孝公的存在,所以只能對商鞅忍著!

第二,商鞅變法,就是改變以前的法制,是以法治理,所謂法理無情,剛施行的時候,肯定會有犯法之人!

商鞅為了樹立法的存在,只能處罰他們,同時就牽扯到了世子贏駟身上,商鞅不僅處罰了贏駟,還處罰了另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秦國公子贏虔!

如今,商鞅在秦國把世子就是未來的國君得罪了,把贏虔得罪了,把貴族得罪了,怎麼會有好的下場!

第三,秦孝公死後,商鞅之法已經大成,在商鞅的治理下,商鞅之法已經能夠在秦國順利的施行。

此時即使沒有商鞅,商鞅之法也還是可以運行下去!

在秦孝公死後,秦國的各方勢力都開始向商鞅發難於贏駟。那些秦國的貴族為了自己的利益,開始攻擊商鞅!所以當時的秦國內部很混亂!


此時贏駟又剛繼位不久,為了能儘快的穩固朝廷,能安撫這些貴族,同時商鞅之法已經大成,就進行了捨車保帥,最終殺死了商鞅!

所以,在秦孝公一死,贏駟就聽從大臣之言殺死功臣商鞅!


中孚鑑

秦惠文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已經跟商鞅結下樑子,當時由於秦惠文王犯了一點錯,自己的師傅被商鞅處以鼻刑。此後秦惠文王忍辱負重,臥薪嚐膽。耗死了自己老子,自己當上了大王。


他上位第一件事就是處死商鞅。一報往日之仇。

至於為什麼不廢除商鞅頒佈的一些法令?因為秦國曆代君王都想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商鞅變法,使秦國收復河套之地。解決秦國每年向東方六國買糧的局面。

商鞅變法使國家慢慢富強起來,人心往一處聚。


綜藝迷少許清水

第一:新帝從小就和商鞅結下樑子了,第二:同時因為變法嚴重損害了秦國老世族們的利益,一直壓著他們使他們無法除掉商鞅的秦孝公一死自然都跳出來使壞,第三:功高蓋主的功早已經在秦國紮下根了,新帝不需要商鞅了,蓋主加上舊怨在加上很重要的一點~既然不用他就必須殺之,以免他生怨投奔別國,因為秦國的弱點沒有人比他還清楚!


紫光閣鋤奸隊代號黃山

秦孝公時期商鞅達到最大權利頂峰,人望遠超秦王,孝公之後秦王是贏駟還是商鞅?惠文王不除商鞅難道留著他跟自己平分天下不成?換成我是秦王我也要殺商鞅,殺商鞅跟變法無關,人殺了照樣強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