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外科”靶點選擇如同“大海撈針”安全有效放在第一位

八年精神病患者住院十餘次不及一次手術

術後李欣症狀明顯改善,第5天就可以與家人主動談心,術後10天接受社會功能檢測均無問題,術後15天已經與常人無異,並安排擇日出院。近日我院對該患者進行第十次回訪,其患者言語談吐、思維邏輯都很清晰,李欣也表示正在找工作,準備重新開始正常人的生活。

核團的選擇如何在複雜腦結構中“大海撈針”

現代腦立體定向技術在實施過程中,有三大難點:一是腦內核團內部結構複雜,能做到精準定位亞核團非常難。二是腦核團周圍結構也複雜,調控技術而不損傷周圍組織需要更加精準的設備。三是腦核團之間的外部聯繫更加複雜,因此阻斷上對適度和精準的要求程度更高。

“精神外科”靶點選擇如同“大海撈針”安全有效放在第一位

早期的腦室造影定位神經調控靶點(現已棄用)

這幾個問題的存在,讓腦立體定向技術在複雜腦結構中實施如同“大海撈針”。在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技術之前,傳統腦立體定向技術曾一度陷入兩難境地:單靶點調控,但複發率相對較高,多靶點調控,復發減少,但手術難度增加。因此,對於“精神外科”技術的升級成為科室發展的主要方向。

為了克服以上“大海撈針”的問題,科室將彌散張量成像(DTI)+核磁共振成像(MRI)+CT相互融合的方式進行組合即“手術計劃系統”通俗來講,就是講DTI技術與MRI技術和CT三者各自的優勢結合起來,使大腦功能神經纖維傳導束與結構能夠直觀的顯示出來,神經調控靶點的選擇及定位能夠更加精確化,以往的腦立體定向技術無法直觀顯示大腦神經纖維傳導束,是術中二次損傷誘發術後併發症的原因之一。而第五代立體定向技術採用DTI技術之後,結合MRI與CT,使腦核團、傳導束均稱為可視靶點,通過手術計算機導航系統進行三維重建,達到立體可視定位,從而有效避開腦部重要的神經及血管。

“精神外科”靶點選擇如同“大海撈針”安全有效放在第一位

手術計算機導航系統定位靶點並制定手術計劃

精神外科手術的核心優勢在於:1、使藥物難以控制的精神症狀得到控制或消除。(如情緒低落、焦慮、攻擊性強、易怒、暴躁、思維飄逸等)2、減少用藥量,提高藥效,降低藥物副作用。3、恢復患者自知力,迴歸社會,從而獨立踏入社會(如學習、生活、社交、工作)等。

諮詢電話:15921328569、15921230693(張醫生)

相關案例及視頻搜索“知腦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