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疾控人:"大海撈針"尋找密接者 衣服溼透是常事

蘭州疾控人:

圖為蘭州市西固區疾控中心流調員楊莉娟做準備工作。受訪者供圖

“雖然現在疫情有所緩解,但我們不敢有絲毫鬆懈,每天回家吃飯時心還是懸著的,只有在單位才覺得踏實。”蘭州市西固區疾控中心防疫科副科長楊莉娟,疫情發生之後,被分配到了流調組,雖然疫情防控級別降到三級,但和其他同事一樣,時刻緊繃著心裡那根弦。

在全國疫情預警之初,西固區疾控中心迅速成立了疫情流調組、消殺組、採樣組、信息組和後勤組等。楊莉娟和從其他科室以及基層醫療機構抽調上來的32名人員,組成了疫情流調組,除了自己的小組,同時還負責五個流調小組的流調相關工作。

楊莉娟說,作為一名流行病學調查人員,任務就是對出現的確診及疑似病例情況進行詳細瞭解和記錄。瞭解患者發病前後的接觸史,曾經去過的場所,乘坐的交通工具,發病時間,發病過程及就醫情況。通過流行病學調查,掌握密切接觸者的線索和範圍,第一時間找到與病人有過近距離接觸的所有人員,包括家人、同事、朋友、共同就餐、共乘一個交通工具,一起旅行等等人員。

大年初一,楊莉娟接到了西固區第一例病例需要密切接觸者排查的通知後,立即帶領小組成員做好必備的防護,對密切接觸者一一排查。因該患者的特殊性,與其接觸者有40多人,經過4個多小時排查,對這些人進行了詳細登記。

蘭州疾控人:

圖為張軍和同事結束消殺工作。受訪者供圖

“這就跟刑偵一樣,面對一個確診病例,像擠牙膏似的,得往外一點一點地擠。”楊莉娟說,面對患者的不詳實敘述,需要“大海撈針”般尋找傳播源頭、密切接觸者。針對“經歷”複雜的患者,更需多次進行溝通。面對患者的不理解、消極牴觸,便從患者的角度出發一遍遍地講清楚厲害關係,“有一位患者溝通次數更是多達十幾次,每一次都將近1個小時”。

楊莉娟說,在對病例調查的同時為獲取最為可靠的流行病學相關信息,要注重詢問方式和技巧,做好患者心理疏導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不但要詢問流行病學史,更要關心患者治療進展,隨時補充完善流行病學報告。”

“每天只想著病例是否流調完整,行動軌跡是否有漏洞,密切接觸者是否已查找清楚,根本想不起來有沒有危險。”由於要不停地同患者溝通,一個病例流調完後,口乾舌燥,幾天下來,楊莉娟的嘴唇嚴重上火裂了口。

作為消殺組組長,張軍帶領著8名組員,每天穿著防護服,揹著20公斤重的藥桶穿梭在定點醫院隔離病區、集中隔離觀察點、確診病例和密切接觸者家裡及鄰近的環境等各個危險的地方。

“因為老舊樓院比較多,我們需要揹著藥桶爬上去,最高一次爬了8樓。”張軍說,每到一處消殺點,消殺組就立即開展消毒及樣品採集消殺,評估現場情況,計算消毒面積,配置消毒液,監測消毒液濃度,揹負噴霧器對地面、牆面、窗戶、電梯間、門把手、日常用具等重點區域進行噴灑消毒,確保消殺全面徹底。“每次完成消殺工作,汗水順著下巴往下淌,衣服溼透是常事。”

作為一名老疾控人,面對此次疫情,張軍說,從2003年的“非典”到現在,期間經歷了甲流、禽流感等多種疫情,所以在對組員培訓,以及消殺工作中,他不厭其煩地說著一定要做到防護到位,“其實在忙碌中我們根本想不起來危險。”

隨著天氣轉暖,各地生活秩序也在逐漸恢復。3月14日,甘肅本地確診病例“清零”,但“外防輸入”,境外來蘭返蘭人員疫情防控任務依然是重中之重,楊莉娟和張軍以及同事們,依然忙碌在一線。

談到疫情徹底結束後最想做什麼,張軍說最想好好睡兩天,然後開始日常的疾控工作,“這也是同事們最想做的。”(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