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因为能举一反三。


在工作中也能举一反三的话,会让你弯路走得更少。虽然不一定很可靠、很精确,但富有创造性地举一反三,的确能让人更加自信、更加出色,往往能够创造奇迹。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就是教我们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和陌生的问题作对照,寻找相似点,从而解决问题。

举一反三这个成语来自大圣人孔子,他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后来,大家把这个典故引申到学习和工作中,指的是学习或做一件事情,要学透,要灵活思考,这样,就可以运用到其他类似的事情上了。

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医生一直都把耳朵贴在病人的胸口来倾听病人的心脏,直到1816年才有了听诊器,发明者雷耐克是一个非常内向腼腆的小伙子。一次,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来到他的诊所说心脏不舒服,但雷耐克太害羞了,他不敢把耳朵贴到女病人丰满的胸部。这时,他突然想起一个场景,两个小孩玩游戏,一个小孩敲木头的一端,而另一个小孩把耳朵贴到木头的另一端就能听到,尽管当时那个小孩敲得非常轻。雷耐克突然灵机一动,他抓起一叠纸,把纸卷成管状,然后把纸卷的一头放在女病人的胸部,他则在另一端倾听。让他兴奋的是,他听到了以前从未听到过的心脏清晰的搏动声。长久困扰着他的诊断问题迎刃而解了!于是,听诊器诞生了!显然就在一瞬间,一个卷起的纸筒使临床医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后来,他又用木料代替了硬纸做成了单耳式的木制听诊器,后人又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现代广泛应用的双耳听诊器。

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因为能举一反三。在工作中也能举一反三的话,会让你弯路走得更少。虽然不一定很可靠、很精确,但富有创造性地举一反三,的确能让人更加自信、更加出色,往往能够创造奇迹。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要做出一个有突破性的方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能异想天开吗?我们能胡思乱想吗?我们能想出一些离题十万八千里的方案吗?不可能,我们的思想必须围绕眼前的工作来思考。我们可以跳出习惯性思维,但是究其根源,还是要从这些“习惯性思维”发散、联想、深化,最终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