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歷史上許多重大發明,科學上的重大發現,都是因為能舉一反三。


在工作中也能舉一反三的話,會讓你彎路走得更少。雖然不一定很可靠、很精確,但富有創造性地舉一反三,的確能讓人更加自信、更加出色,往往能夠創造奇蹟。

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用舉一反三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就是教我們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和陌生的問題作對照,尋找相似點,從而解決問題。

舉一反三這個成語來自大聖人孔子,他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舉出一個角為例來告訴學習的人,而他不能推斷其他三個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為他不用心思考。後來,大家把這個典故引申到學習和工作中,指的是學習或做一件事情,要學透,要靈活思考,這樣,就可以運用到其他類似的事情上了。

從古希臘時代開始,醫生一直都把耳朵貼在病人的胸口來傾聽病人的心臟,直到1816年才有了聽診器,發明者雷耐克是一個非常內向靦腆的小夥子。一次,一個年輕貌美的姑娘來到他的診所說心臟不舒服,但雷耐克太害羞了,他不敢把耳朵貼到女病人豐滿的胸部。這時,他突然想起一個場景,兩個小孩玩遊戲,一個小孩敲木頭的一端,而另一個小孩把耳朵貼到木頭的另一端就能聽到,儘管當時那個小孩敲得非常輕。雷耐克突然靈機一動,他抓起一疊紙,把紙捲成管狀,然後把紙卷的一頭放在女病人的胸部,他則在另一端傾聽。讓他興奮的是,他聽到了以前從未聽到過的心臟清晰的搏動聲。長久困擾著他的診斷問題迎刃而解了!於是,聽診器誕生了!顯然就在一瞬間,一個捲起的紙筒使臨床醫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後來,他又用木料代替了硬紙做成了單耳式的木製聽診器,後人又在此基礎上研製了現代廣泛應用的雙耳聽診器。

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歷史上許多重大發明,科學上的重大發現,都是因為能舉一反三。在工作中也能舉一反三的話,會讓你彎路走得更少。雖然不一定很可靠、很精確,但富有創造性地舉一反三,的確能讓人更加自信、更加出色,往往能夠創造奇蹟。

在工作中,如果我們要做出一個有突破性的方案,我們該怎麼辦?我們能異想天開嗎?我們能胡思亂想嗎?我們能想出一些離題十萬八千里的方案嗎?不可能,我們的思想必須圍繞眼前的工作來思考。我們可以跳出習慣性思維,但是究其根源,還是要從這些“習慣性思維”發散、聯想、深化,最終找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