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雜談:經典別解(上)丨爾雅齋

本期推薦“爾雅群”文友忘卻滄桑的《經典別解(上)》。詩詞無達詁,別解自生趣。不同的斷句,文言也有了不同的含義。

編語:雲巛

古文雜談:經典別解(上)丨爾雅齋

經典別解(上)

都說舌頭是扁的,話是圓的,一句話,即使平平常常,也可以整出個微言大義,若是名人的名言,想象的空間,發揮的餘地自然就更為廣闊了。晉人季野只懂皮裡陽秋,有想法藏在心裡也不肯說出來。

但如今社會進化,人自然也與時俱進,是故摩登的名人專家不惟自說自話,更可以掘出他人心中未必有的種種念頭,加以臆測乃至吃定——雖然往往如同吃了貓薄荷,難免想入非非,譫語連連,但摩登終究摩登,他自會選那些千百年前的名人的名言詳加闡述,決不虞起名人於九泉找他理論;或者找若干不屑於論辯的名人凡人的鱗爪細細推理,亦不至於有對簿公堂之險——總之,先立自己於不敗之地,方可振振有詞;否則,倘使一旦戳穿,豈非老大無趣?

姑擷幾段經典,領略專家之雄辯:

一、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出自春秋時期成書的《禮記·周禮》。

秦漢以來,先人們對這句話的解釋大抵是“庶人沒有資格受禮遇,大夫擁有特權不受刑”,亦即刑法對大夫應該豁免,對大夫不能使用刑法;禮儀對老百姓是無用的,對老百姓不用講禮。把“下”解作“下到”,“上”解作“上到”。千百年來,自是大受士大夫推崇,而草民百姓似乎也並無異議——其實也不許有異議。

然而現在有新解了。有教授在《百家講壇》解釋,“上”是“優待”的意思,“下”是“排斥”的意思,整句話意思是:士大夫也不會量刑上受到優待,老百姓不被排斥在禮儀之外。因為,據說上古文字極度簡約,且幾千年來隨著語言的發展變化,字詞的意義常會發生擴展甚至異變。所以今人看上古文章時,最忌以今語為標準,從表面上去輕率理解古文的意思。

於是我們終於知道,原來,上古社會果然是個和諧社會,理想社會,並不會因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罰,也不會因為庶人社會地位低下,就將他們排除於文明社會之外。這正是儒家“有教無類”“以禮化民”之教化思想的具體體現!

唉!人心不古……

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第八》

孔老夫子似乎不是一個好老師。據說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在當時,規模不可謂不大了。夫子授課時候大約沒有備課筆記,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而且好像也沒有佈置什麼課內作業,自然更沒有課外作業了。以今日之教師工作評估,無疑廁身“對不起”的不合格之列了。幸而彼時並無“五認真”考核,故而並不懼所謂職稱評審,竟也博得了一頂偉大教育家的桂冠,實在是很令今日的什麼什麼級的教師憤憤不已的事情。

然而夫子畢竟是夫子,不備課,無小灶,沒作業,單槍匹馬,硬是整出了七十二名賢,雖然沒有碩博一條龍的學位,卻確鑿沒有以權謀私以錢牟利的嫌疑,這又是很令後世專家汗顏不已的事情了。

但夫子沒有備課筆記是無庸置疑的,流傳後世的教案只是聽課筆記便是明證。可惜嚴復幾道出道晚了若干千年,以至雖貴為七十二名賢終究不會標點——其時稱為句讀,又叫句豆——於是弄了個連篇鬍子的論語出來,混沌如雞子,害得諸大師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各執一端,莫衷一是,些許經典,打了千百年官司,仍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落得夫子捂嘴竊笑於天庭。

便取夫子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看罷。不知道是老夫子授課時過於抑揚頓挫呢還是弟子記筆記時候匆匆忙忙,總之,這句話囫囫圇圇句不加點的傳到了後世,終於有了各種各樣的解釋,自然是夫子的弟子的過了。

最常見的句讀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包括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也如此斷句。用今文來說,便是國家統治人民,指使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可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麼。千百年來的為官者自然極欣賞這種解讀,小老百姓嘛,讓他們知道那麼多幹什麼?這叫愚民政策。

但老夫子既是偉大的教育家,便應該是教化民眾而不應該是愚弄民眾的,於是有人句讀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同意了,就讓他們去做他們想做的事;如果民眾的知識與素質還比較低,不肯同意,就該“使知之”,教育他們,使他們的認識與素質得到提高。最終就可“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了。

又有人認為本章句讀可點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同的讀法便有不同的解釋,而且,不同的解釋都有相同的充足的理由。

也許,夫子本意,的確是要為政者“不可,使知之”的罷?然而教化民眾的老夫子結局卻是周遊列國而道不通,終於惶惶然若喪家之犬,回家辦私塾去了。小百姓當然也希望能夠“不可,使知之”,雖然這希望實在也渺茫得緊。不見半夜裡忽然提高印花稅、漲了油價麼?老百姓雖然“不可”,卻並沒有“使知之”啊!

唉,可惜今人不能坐著光子火箭穿過時空隧道去請教夫子或者是他的弟子,讓他們詳加解釋了。

注:配圖系網摘

古文雜談:經典別解(上)丨爾雅齋

友情提示: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