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杂谈:经典别解(上)丨尔雅斋

本期推荐“尔雅群”文友忘却沧桑的《经典别解(上)》。诗词无达诂,别解自生趣。不同的断句,文言也有了不同的含义。

编语:云巛

古文杂谈:经典别解(上)丨尔雅斋

经典别解(上)

都说舌头是扁的,话是圆的,一句话,即使平平常常,也可以整出个微言大义,若是名人的名言,想象的空间,发挥的余地自然就更为广阔了。晋人季野只懂皮里阳秋,有想法藏在心里也不肯说出来。

但如今社会进化,人自然也与时俱进,是故摩登的名人专家不惟自说自话,更可以掘出他人心中未必有的种种念头,加以臆测乃至吃定——虽然往往如同吃了猫薄荷,难免想入非非,谵语连连,但摩登终究摩登,他自会选那些千百年前的名人的名言详加阐述,决不虞起名人于九泉找他理论;或者找若干不屑于论辩的名人凡人的鳞爪细细推理,亦不至于有对簿公堂之险——总之,先立自己于不败之地,方可振振有词;否则,倘使一旦戳穿,岂非老大无趣?

姑撷几段经典,领略专家之雄辩:

一、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周礼》。

秦汉以来,先人们对这句话的解释大抵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亦即刑法对大夫应该豁免,对大夫不能使用刑法;礼仪对老百姓是无用的,对老百姓不用讲礼。把“下”解作“下到”,“上”解作“上到”。千百年来,自是大受士大夫推崇,而草民百姓似乎也并无异议——其实也不许有异议。

然而现在有新解了。有教授在《百家讲坛》解释,“上”是“优待”的意思,“下”是“排斥”的意思,整句话意思是:士大夫也不会量刑上受到优待,老百姓不被排斥在礼仪之外。因为,据说上古文字极度简约,且几千年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字词的意义常会发生扩展甚至异变。所以今人看上古文章时,最忌以今语为标准,从表面上去轻率理解古文的意思。

于是我们终于知道,原来,上古社会果然是个和谐社会,理想社会,并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庶人社会地位低下,就将他们排除于文明社会之外。这正是儒家“有教无类”“以礼化民”之教化思想的具体体现!

唉!人心不古……

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第八》

孔老夫子似乎不是一个好老师。据说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在当时,规模不可谓不大了。夫子授课时候大约没有备课笔记,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而且好像也没有布置什么课内作业,自然更没有课外作业了。以今日之教师工作评估,无疑厕身“对不起”的不合格之列了。幸而彼时并无“五认真”考核,故而并不惧所谓职称评审,竟也博得了一顶伟大教育家的桂冠,实在是很令今日的什么什么级的教师愤愤不已的事情。

然而夫子毕竟是夫子,不备课,无小灶,没作业,单枪匹马,硬是整出了七十二名贤,虽然没有硕博一条龙的学位,却确凿没有以权谋私以钱牟利的嫌疑,这又是很令后世专家汗颜不已的事情了。

但夫子没有备课笔记是无庸置疑的,流传后世的教案只是听课笔记便是明证。可惜严复几道出道晚了若干千年,以至虽贵为七十二名贤终究不会标点——其时称为句读,又叫句豆——于是弄了个连篇胡子的论语出来,混沌如鸡子,害得诸大师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执一端,莫衷一是,些许经典,打了千百年官司,仍旧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落得夫子捂嘴窃笑于天庭。

便取夫子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看罢。不知道是老夫子授课时过于抑扬顿挫呢还是弟子记笔记时候匆匆忙忙,总之,这句话囫囫囵囵句不加点的传到了后世,终于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自然是夫子的弟子的过了。

最常见的句读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包括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也如此断句。用今文来说,便是国家统治人民,指使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可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千百年来的为官者自然极欣赏这种解读,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这叫愚民政策。

但老夫子既是伟大的教育家,便应该是教化民众而不应该是愚弄民众的,于是有人句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同意了,就让他们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如果民众的知识与素质还比较低,不肯同意,就该“使知之”,教育他们,使他们的认识与素质得到提高。最终就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了。

又有人认为本章句读可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同的读法便有不同的解释,而且,不同的解释都有相同的充足的理由。

也许,夫子本意,的确是要为政者“不可,使知之”的罢?然而教化民众的老夫子结局却是周游列国而道不通,终于惶惶然若丧家之犬,回家办私塾去了。小百姓当然也希望能够“不可,使知之”,虽然这希望实在也渺茫得紧。不见半夜里忽然提高印花税、涨了油价么?老百姓虽然“不可”,却并没有“使知之”啊!

唉,可惜今人不能坐着光子火箭穿过时空隧道去请教夫子或者是他的弟子,让他们详加解释了。

注:配图系网摘

古文杂谈:经典别解(上)丨尔雅斋

友情提示: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