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的是一生的幸福而不是分數

孩子要的是一生的幸福而不是分數

我們常常有些顧此失彼,培養孩子,卻不知道培養怎樣的孩子,我們總以為有了分數孩子就有了一切,所以,我們取消了與學習無關的一切。然而事與願違,我們所期望的到頭來幾乎一無所有。我們來看看北大徐凱文老師的發言: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考上北大可是我們基礎教育下的“成功”啊。如果這時問問我們成功了嗎?你會怎麼回答。我想,一定會啞口無言,因為我們乃以自豪的北大考生都是這個樣子,可想而知,還會有比這更嚴重的,“成功”虛同妄談。

孩子要的是一生的幸福而不是分數

孩子的心理問題,這裡並非心理疾病。我們很少關注,不知道關注,也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我們有一句很讓許多家長心動的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首先有兩點沒搞明白。一是孩子的什麼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二是哪兒算是起跑線?於是乎家長把孩子的學習,認字,算題,背唐詩,練琴不能輸。一味的學習的時間前移,小學不行,學前,學前不行,幼兒園,幼兒園不行直接胎教。十八般武藝樣樣全上。然而獨獨忘了一點,孩子心理的培養,而獨獨心理的成長才是越早越好。

第一,孩子心理健康的起跑線不能忘。心理的起跑線恰恰是和睦的家庭關係,恰恰是在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甚至包括在孃胎的環境。猶如動物一樣,孩子的第一需要是環境的安全,越小對安全依耐越強,孩子的第一個基本需要是“歸屬感”。我們也常常看到有些孩子一到幼兒園,大哭不止,也常常看到那些虎爸虎媽扔下孩子扭頭就走,還美其名孩子獨立性差,這樣可以培養,慢慢會好的,殊不知,這是孩子對陌生環境的第一反應,與孩子的獨立性有何關係。這樣的孩子久而久之也會習慣的,但給孩子心理上也埋下深深的影響。懼怕和別人交往,懼怕陌生環境也許就從這裡開始了。

孩子要的是一生的幸福而不是分數

第二,我們用分數代替了孩子的一切。孩子的幸福,歸根到底就是心裡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是:處理生活中的壓力,發揮潛能有效工作,為社會做貢獻的狀態。而一個人的幸福感也正是有效工作得到社會的認同,心理健康的這些因素都是與“成功和幸福感”最相關的!可以說,心理素質好的人才是最幸福的。而我們,從來不去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味的剝奪他的時間逼他學習,甚至可以廢寢忘食,可以以吃飯相要挾,我們的目的很明確,要一個好分數。不進家長要,學校要,教師也要。我們就如同編織了一張大網,把所有的孩子都網在裡面,並且給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了孩子的將來,實際這無異於成為殺害孩子的幫兇。


孩子要的是一生的幸福而不是分數

第三,我們需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了。北大學生厭惡學習絕對是對我們基礎教育的諷刺。這些孩子一直可是學習上的佼佼者,在初中高中,一定是稱得上的乖孩子、學習的楷模,學霸。而他們突然不知道為什麼學習,不知道學習的意義,絕不是一下子產生的,是在長期的學習壓力下逐步形成的,也許是一種掙脫,更甚者不知道人生的意義,那他學習再好還有什麼意義。其實,也確實如此,學習好沒有健康的心理作支撐,沒有“心理健康”,談何“成功”。回頭想想,我們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甚至研究生期間學習的具體知識還能記住多少呢?剩下的就只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處事方式,思維習慣,解決問題的方法。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孩子幸福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