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故事:飲盡風雪,願此生尚有餘溫

北洋故事:飲盡風雪,願此生尚有餘溫

一場漂洋過海的勝利大閱兵

1919年7月19日。倫敦街頭,一場盛大的閱兵式如約而至。這可算得上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倫敦的市民,摩肩接踵的擠在熱鬧的街區,欣賞著來自36個國家的軍隊。此時此刻,英國人民作為勝利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沒有什麼事情比取得一場偉大戰爭的勝利更讓人感到驕傲了。英國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全世界宣告:我大英帝國依然是個傳說,任何想要撼動他在世界上地位的國家,都將會受到大英帝國嚴厲的制裁。

勝利的喜悅與勝利者的自豪不只是英國人才有。想必倫敦街頭上出現的幾名燕頷虎頸的中國人也一定是無比的興奮。當然,這一行人不是來倫敦看熱鬧的。他們是代表中華民國來參加英國的勝利大閱兵的。雖然人少了一些,如前所述僅僅只有七個人。

七人中,騎馬走在最前面的是唐在禮將軍。兩年前,他被中華民國派到巴黎去支援英法等國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但由於在財政和運輸的問題上,中華民國與法國並沒有達成共識。所以,派遣軍隊的事情就擱淺了。儘管中華民國並沒有把軍隊送到歐洲,卻派出了14萬勞工遠赴大洋彼岸,為協約國提供必要的勞動服務。據記載,有4000多名勞工為此復出了生命。

這是中國人之所以出現在勝利閱兵式上的原因。唐在禮將軍走在最前面,胸前掛滿了戰功勳章。在他後面,三名軍人並排而行,中間一名軍官高舉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五色國旗。在後面一排,也是三名軍人並排,中間一名軍人高舉陸軍部的軍旗。這七人騎在戰馬之上,保持著相同的距離,徐徐慢步在倫敦街頭。倫敦市民不時發出驚歎:這便是中國人的軍隊。出於對中國人的好奇,英國人不斷驚呼著。只不過,這種驚呼對於狼煙四起的中國,毫無意義。

北洋故事:飲盡風雪,願此生尚有餘溫

英國人不會在唐在禮將軍憂鬱的眼神中看到狼煙四起的中國。此時中國的政治舞臺上,統一與割據的分歧愈演愈烈。中央政府借參與一戰之機,擴軍備戰,一統中國。地方割據政權也因各自的利益不斷的與中央叫板。神州大地,不甚安寧。

英國人不會在唐在禮將軍憂鬱的眼神中看到那些老無所依的勞工。他們為了歐洲白人的戰爭而來,卻受到了歐洲人的歧視與虐待,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連溫飽都不能夠保證。黃種人的吃苦耐勞,卻在此刻成為了歐洲人坐享其成的理由。

英國人自然也不會在唐在禮將軍憂鬱的眼神中看到,前不久在法國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英國首相勞和喬治會把中國的利益轉手給日本人。

報紙中說,唐在禮將軍率領的隊伍,是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一次驚豔亮相。可這次閱兵,在褪盡浮華之後,並沒有給中國帶來好運。中國依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國依然在帝國的兵鋒之下戰戰兢兢的活著,直到忍無可忍之後。

總有人在反抗著命運的玩笑

1919年1月18日,巴黎凡爾賽宮。這是一場關乎命運的審判。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國家代表們如約而至。他們要在這裡共同協商世界的命運,為這個世界求得一世安寧。法國總統普恩加萊利首先發言,他嘲笑德國 “生於不義,死於恥辱”,並提出了一系列肢解德國的建議。但是美國總統威爾遜卻對此並不感冒,他的興趣在於建立一個國際性的組織來協調各個國家的矛盾。而英國首相勞和喬治,則在一旁觀火,等待時機以提出最有利於英國的方案。

北洋故事:飲盡風雪,願此生尚有餘溫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如此吵鬧的環境中,有人卻在鬱鬱寡歡。那就是中國代表團,外交總長陸徵祥。

陸徵祥對於此次巴黎和會,可以說是望眼欲穿。作為一名職業的外交家,他曾經簽署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當然,形勢比人強,簽約與否不是他所能夠決定的。但畢竟條約裡留的是他的名字。所以當他落筆之後,就盼著將來中國參加一戰成為戰勝國,以便籤署一個有利於中國的合約來洗雪自己當年的汙點。

然而,現實總是不盡如人意的。陸徵祥滿心歡喜的來到巴黎,卻被實際情況搞得焦頭爛額。對外,他需要面對虎狼之心的日本人。對內,他需要協調他的團隊。團隊中每個成員都代表著不同的利益,如何梳理以及平息他們的爭執,對於陸徵祥來講,是一種很大的挑戰。

北洋故事:飲盡風雪,願此生尚有餘溫

陸徵祥

清官難斷家務事,很快。陸徵祥的代表團成員就因為排位問題和出席會議順序問題鬧得不可開交。最後陸徵祥無奈只得以辭職相抗爭。但當陸徵祥真的走了之後,團隊裡的人才發現陸徵祥的重要性。因此,他們只得重新請回陸徵祥。平息了內部的風波之後,真正的考驗便到來了。

由於中華民國在和會中想要得到的一些權利與日本的利益相矛盾,因此在和會中不免會與日本人產生一系列的爭執。尤其是在山東問題上,日本堅持要接管德國的租借地,而中國堅持收回德國在華租借地,並且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的一系列特權。中國的一系列要求得到了美國的同情與支持,但是日本與英國,法國在戰爭時簽訂了秘密協定,因此英法兩國更傾向於日本。

有關於和會中,顧維鈞的精彩辯論一直令人稱道,尤其是將中國山東比作為西方的耶路撒冷,這個片段更是被當下國人搬上了電視熒屏。不過,根據臺灣學者唐啟華老師的考證,這個比喻並沒有出現在當時的辯論現場,但是這並不能否認顧維鈞的發言不精彩顧維鈞從法理上分七個方面表明山東對於中國的重要性,同時得到了與會各國的肯定。不得不說,這是中國外交代表團的勝利,陸徵祥多年的心結在此刻得到了一絲的宣洩。

但勝利的天平永遠不會傾向弱者。就在日本人被陸徵祥的團隊駁斥的啞口無言時,日本人揚言,如果不滿足日本的要求,那麼日本人將退出和會。這就是那個時候的國際法則,道理講得通就講。講不通就不講,反正有拳頭,要什麼道理。

於是,德國在華的租借地與在山東的權益完全的被和會讓與了日本。中國,也便爆發了五四運動。

這便是陸徵祥的命運。對外要被人欺負,對內還要揹負罵名。而更讓人無奈的是,他還要留在巴黎處理是否簽約的具體事宜。按理說,簽字的問題需要政府總統總理決定。可這個時候,總統和總理卻打起了太極。籤不籤,你陸徵祥自己看著辦吧。

簽約,又是個一世罵名。不籤,無異於把自己排除在戰勝國的圈子,中國人好不容易取得的一場勝利將毫無意義且以後難以在國際社會上立足。

最後,陸徵祥沒有選擇簽字,而《凡爾賽條約》,也沒能留下中國人的名字。

多年之後,陸徵祥回憶起這段往事,頗多感慨的說:在我生平的事業中我第一次堅信,不服從命令是我的職責,我們的國家應自己做主,不能再允許別國耍弄,我不願意再在不公正的條約上籤署我的名字,我完全是自作主張拒絕簽字的。

1920年1月24日,陸徵祥回到北京,受到了英雄一般的待遇。美國駐北京代辦丁家立報告華盛頓:陸徵祥從上海到北京,沿路受到熱烈歡迎,他以中國代表團團長身份,在巴黎和會採取的方針,贏得了人民支持。他拒絕回任外交總長,政府面臨日本壓力要談判山東問題,但全國反對談判。北京聚集了一兩千名學生持旗歡迎陸氏,表達對他與日本抗爭之支持。對陸氏之支持,為近代中國公僕之史無前例者,表明中國人民對本國事物利益之覺醒。

北洋故事:飲盡風雪,願此生尚有餘溫

陸徵祥因為他的果敢與堅強贏得了世界的掌聲。但此時的中國,依然舉步維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