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为何要口含七粒米?只是为了吓退司马懿?

程序正在载入中

七粒米,那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三国志里面是没有这样记载。

“我死后不得大张旗鼓地马上发丧,你们作一个大龛,让我的尸体坐于其中,口中给我含米七粒,脚下点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如此则将星不坠。我的阴魂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不敢轻举妄动。

这句话就说明了诸葛亮这样做的理由,就是防止司马懿追击,蜀汉军大败,为蜀汉军安然撤退创造了条件。


七粒米里面有什么讲究吗?这说明民间的祭祀对罗贯中产生的影响。在古代关于口含什么很有讲究,天子用珠,诸侯用玉,大夫用玑,士用贝,庶人用米,所以口含七粒米可能是错的,诸葛亮最起码是一个士,他嘴里含的应该是贝或更高。

但是为什么罗贯中采用了这一种说法,因为老百姓对七粒米熟悉,谈其他的陌生,三国演义本来就是给老百姓看的。

诸葛亮口含七粒米就是用法术把自己的魂魄留住,在星盘上不露馅。从艺术形象上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死了的时候还是全心为蜀汉着想。同时也是为了安抚蜀汉军,以免不战而乱


知常容

诸葛亮口含七粒米,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是为了吓退司马懿。

在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四回中是这样描写的,诸葛亮嘱托杨仪,在他嘴里放七粒米,脚下再点上一个明灯,这样的话将星不会坠落,阴魂能够保护蜀军。

其实,这只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作者之所以这样来安排,其实也是和古代的生死观念有关系的。

古代对生死问题看的都是非常重要的,嘴里含东西,根据古人朴素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到冥界有钱花。

即便是现在,我国很多山村依旧有这样的传统习俗。

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各个级别的官员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有明确的规定。

即便是死者口中所含的东西,也是有明显的不同的。

根据周礼的记载,天子死后口中含珠,各大诸侯口中含玉,大夫口中含玑,士的口中含贝壳,庶人的口中含有稻谷。

而三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说诸葛亮口中含有七粒米,很明显是受到周礼以及其他文献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是七粒呢?其实这和古代的鬼神说是有很大关系的,古人推算月亮的周期七天是一个轮回。

七粒米能够镇压魂魄,在北斗七星的星盘上不移位。其实,这都是作者的艺术虚构,其目的就是为了说明诸葛亮的“智近乎妖。”

诸葛亮,刘伯温这些人已经成为百姓心中智慧的象征了,而这种说法能够流传下来,和古人对诸葛亮的崇拜是有很大关系的。

其实,说诸葛亮口中有七粒米能够将司马懿吓怕,实际上也是民众对诸葛亮智慧的一种崇拜!


史家吟唱

诸葛亮口含七粒米不是为了吓司马懿。口中含米七粒,足下点长明灯一盏,以保尸体不坏。但是让姜维在陈仓道口设伏,还弄了一个诸葛亮自己的雕像,这是纯粹为了吓唬司马懿,让他不敢追击蜀军,以保蜀大军安全退回汉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